还自己一颗平静的心

        从懂事开始,我接受的思想便是要努力学习,要比周围的同学成绩好,比周围的亲戚朋友努力上进。从那时起我开始拼搏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努力,结果是我做到了,曾经的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膨胀”了。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骄傲的人,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至今我还在给自己施加压力认真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眼界水平。那时候的“膨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虽然没有好的家庭条件、没有好的经济基础,但在所有人都追逐成绩考学的时候,我做到了一鸣惊人,被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吹成了“神”一样的学霸,似乎我是天生为考试而生的,其实我不是,我的的确确是努力得来的。但这种优越感一旦形成便再也挥之不去,甚至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就像新闻界争相报道的某高考状元因成绩太好致使压力过大以致身亡一样,这听起来是多么可悲的命运!

        从荣升学霸的那刻起就有一种把这种优越感一直保持下去的冲动,因此时时处处与周围的人比,比成绩、比智力、比毅力,一定要比别人更努力更优秀。这与那些纨绔子弟攀比虽不一样,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满足自己那不可一世的虚荣心。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逐渐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比自己聪明努力的人不可胜数,而且以自己的能力水平很难胜任很多重要的工作岗位,我开始怀疑自己从小接受的思想,怀疑自己一直以来形成的思维体系。是的,曾经的我确实是想让自己优于别人,成绩要比被人好、爱好的运动要比被人强、个人的状态不能比别人差,可别人的好坏又与我何干呢?如果人人都像我这样这世界岂不乱套?

        今天早上收到母亲发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格局的,总结的非常好。知乎有位网友解读得很妙:

格局较低者,只在乎自我,坚持“我要赢,但我要身边的人都输”;

格局中上者,会顾及他人,信奉“我要赢,但我要身边的人一起赢”;

格局最高者,早已超然物外,“我根本不在乎自己赢不赢”,但因眼界和实力均已到位,虽无所谓输赢,却也绝不会输。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工作这几年来看到了许多、经历了许多,这都使我逐渐的淡化了原本的思维。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谈论学习时说过的一段话,我说我有点后悔当初学习太用功,当初没必要熬夜熬那么久,也没必要非要考特别高的分数或者是上最好的大学,以致她老人家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在她眼里,学习是唯一一条走出乡村、改变命运的捷径,这点我也是绝对赞同的,如果当初不是成绩好我的命运将会改写得一塌糊涂。可母亲并未听出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我是要腾出那么一小部分时间去看书、交流,去处理好学业以外的人际关系,去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去塑造属于自己的性格,去形成有格局的思维体系,我也是后来才发现这些可能要比学业本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更深远、更长久。

      我曾经将格局跟圈子文化混为一谈,如果周围是一群平庸之人你也会很平庸,如果周围是一群高逼格的人,哪怕你是这群人里最差的,你的思想也不至于太过贫瘠,当然苏格拉底、孔孟这些天生才智高的人是要另当别论的。这种思想的蔓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发现周围很少有人可以深入的交流,貌似也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可供交流,因此除了日常工作和吹牛聊天外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和创作,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其实周围优秀的人也不少,可“道不同不相与谋”,又何必勉强而为之呢?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就心安理得的将自己“边缘化”,没必要向领导“卑躬屈膝”,没必要去逢迎别人的话语,没必要为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而闷闷不乐或是慷慨激昂,也没必要和别人去比较生活的富足、人生的优劣,只要我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还自己一颗平静的心,这已经足够了。

        读自己喜欢的诗,看自己爱看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飘飘乎超然之外,岂不安心痛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自己一颗平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