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参加了Fortune School工作坊,探索自我、关系、财富的三个由内而外的圆。没想到,这次从钱入手,竟然也对自我认知有很多启发。
我竟然没那么穷?
第一天工作坊的作业是盘点自己(家庭)的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像很多在大城市各种漂的同龄人一样,我经常觉得自己挺穷的,买不起房养不起娃,别提财务自由,连食堂自由都没达到。也会经常担心万一被裁员或换工作收入降低,我会不会吃不起饭养活不了自己?
可是盘点完资产负债表,我发现我的担心好像过度了。虽然买不起房等情况依然存在,但我的资产竟然比我以为的多一点,而且我对物质的追求也不那么高,所以就算没工作,我也不会吃不起饭,还可以按现在的生活水平再养活自己一段时间。
这明明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在发现了之后,惊喜之余还有点不想承认我原来没那么穷。还忍不住怀疑:这是真的吗?我算错了吧?
可是数字就在那里,如果担心自己算错了,还可以再多算几遍。没算错的数字就是事实,我竟然算出来后还会怀疑?
当我意识到我对“我拥有的东西”产生怀疑时,我意识到了自己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不管我取得了什么,都很吝啬给自己肯定,而总会觉得我做到的还不够多,我还不够好,我还需要去获得更多。而且很多在成长上所获得的是虚的东西,不像数字那么确凿,只要我想怀疑,就一定会找到自我否定的理由
顺着这两天工作坊的脉络向下深入,我发现这个模式对我的生活有着很深的影响,它让我拿到过不少好处,也付出了很多代价。
成长的目的
工作坊第一天,教练Nancy问了一个问题:成长目的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我呆住了,我常常把成长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但竟然没想过到底为什么成长。模模糊糊的认为,成长会让我变成更好的人,拥有更好的人生。可是然后呢?做到多好才算是更好的人呢?什么样的人生是我想拥有的呢?我做到什么才能让自己满意呢?站在当下,答案大概是不管成长成什么样,我都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就好像把要赚钱挂在嘴边,嚷嚷着想财富自由,理所当然的认为钱多了就会过上“好日子”。但也并不知道想通过财富自由来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拥有多少财富才会让我们觉得自由呢?
一直的苦苦追求,却不知道在追求什么。只知道要走向远方,但也不知道远方是何方…
摘苹果式成长
不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我想拥有什么,构成了我的自虐式成长基调——向外看,找自己没有的,去追求,一旦拥有了,标准就随之提高,自己也永远处于“求之不得”的状态,也不能意识到我现在已经拥有了些什么。
就好像在苹果园里,背着一个筐摘苹果:抬头看着树上,这个苹果好大,我想摘下来,那个苹果好红,我也想收入囊中,啊还有个苹果看起来太诱人了,可是它在那么高的树枝上,如果我能摘到那个苹果,那该多幸福啊!……
这就好像是在追求财富的路上,赚再多的钱仿佛都满足不了自己的期待。欲望生长得永远比收入快,但获得的满足感真的随着消费水平提升了吗?还真未必。养娃的可能更有体会,永远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教育,无论投入多少才都觉得不够。
也好像是成长途中:觉得这个优点很光鲜,我希望自己拥有;那个技能好像很有用,我也要去学习。可是不管怎样学习和实践,都会被“优秀的同龄人”分分钟甩十几条街。当我们得到了原本想追求的东西时候,过了兴奋期,便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和大牛一比差着远呢!
永远有更诱人的苹果挂在枝头,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个苹果吗?
被忽视的苹果筐
我们摘的苹果越多,背后的苹果筐也越来越沉。这时会发现,怎么现在走几步就觉得累了?想跳起来摘高高枝头的苹果也跳不动了,估计是老了吧……
我们背上盛满了果实的苹果筐,有时也会变成我们的拖累,尤其是当我们看不到我们已经拥有了那么多苹果时。
沉重的行囊让我们每走一步都更劳累,还要担心:可不要走得太快,让背着的苹果掉落;如果苹果已经装满,就更麻烦了,这样无论怎么努力,摘完的苹果都放不进筐里了。可是又因为我们不去看筐是否已经满了,依然在不停歇地寻觅更高的枝头上更大的苹果。
就像不知道成长的目的一样,如果不知道摘苹果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要用摘到的苹果干什么。那么如果知道筐装满了,反而是一个噩耗,因为它会抽走原本支撑我们前行的目标和动力。那还不如假装自己的筐是空的,继续让自己不停歇地地摘苹果,即使这是无用功……
苹果筐里的苹果很少被看见,也很少被珍视。摘苹果的人如果放下筐子,吃掉一些苹果,会让行囊更轻松,还会给前进提供能量。也可以把苹果种下,期待时间的力量,待一颗苹果变成一株苹果树。
资源需要被「看见」
在理财中,吃掉苹果和种下苹果就好比消费和投资。投资中十分强调复利的力量,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有100块钱,7%的复利收益,十年后就会变成200块钱;如果是20%的复利收益,十年后就会变成600+块钱。可是,如果我们都看不到自己拥有的资产,或者不相信长期的力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
听来可能有些可笑,谁会不知道重视自己的钱?我之前也以为我是重视的,恨不得像一直背着苹果筐一样把到手的钱看得紧紧的。可是对于如何让钱生钱,我的行为并没什么诚意。表面看起来,我的资产配置看起来也还算丰富全面,但要承认,我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一样随便配的(微笑)。
现在回想一下,我当然不清楚,因为我并没有重视资源生资源的能力。就好像把苹果只当做一次性的消费,或者当做一个摆设,而没有当做种子。把资产配置当成了另一个苹果筐,但没有当成可以促进苹果生长的沃土。
既然看不见自己的资源,谈何使用它们?理财如此,成长也是如此。无论获得了什么,都不给自己肯定,也看不到自己拥有了什么,那么如何能用我们的资源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成长,并开启成长的复利?
成长是挖掘自己的宝藏
我的成长模式一直是「向外看」,看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好什么,再去苦哈哈的试图把自己掰过来。我的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很多收获,但是经常在自我否定,每达到一个目标就会有更高标准,永远看到的是我还做得不够好。永远在追求,但是永远求不到。即使别人看到的是光鲜,但如果内心依旧是匮乏的,看起来光鲜又有什么用呢?
在成长中,坐下来看看自己的苹果筐,对我来说是真心地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和品质。先看见自己拥有的资源,才能运用这些资源。
成长是把「不是」变成「是」吗?当我意识到我总是看不见(不承认)自己的资源,我开始觉得成长是去发现自己的「是」。我们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大家都说想追求快乐,可是人生来就是快乐富足的,婴儿或小孩子就是最好的例子。那现在快乐富足怎么变得奢侈?我们先把自己变得不快乐、不富足,才有理由去追求快乐富足……这让我想到零极限里的一段话:
你已经「是」了,无法再「是」。你如何打开一扇已经开启的门?除非你想玩这个游戏,你会先把门关上,再打开。
我相信灵感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灵感的种子,只是通过他人手中的一盏灯照见了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东西。成长也是一样,不是去追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是去发掘自己本已拥有的宝藏。
生怕「知足」会导致止步不前,可「不知足」才更让自己步履维艰。我们本来就是富足的。
这篇文章拖稿很久才写出来,也是因为觉得感受太奇妙,语言太苍白。这些感想在心里是流畅的flow,是一张大网,可写出来只能是一块一块的文字,可能看起来还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推荐Fortune School工作坊,链接见「阅读全文」,走心又良心。这是个很难以描述的工作坊(线下两天,也有线上课,方便的话推荐线下),去之前我也不知道这是干嘛的,抱着对主创的欣赏和相信而深深种草。本以为参加完我就知道它是干嘛的了,结果发现更说不清了:)反正它可以深入内心又可以有烟火气,伴侣同行还非常促进关系。每个人的收获和感受都不同,自己带着什么问题去,就会收获什么启发,期待你亲自获得独家的奇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