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孔子认为泰伯的德行高到极致的原因,因为泰伯"三让天下",这种“薄帝王而不做”的精神是孔子推崇的。
8.2孔子说:恭敬却没有礼就会劳倦,谨慎却没有礼就会畏缩,勇敢却没有礼就会闯祸,直率而没有礼就会尖刻。君子能深爱父母,那么人人都会走向仁德;不遗弃传统,百姓也就不会薄情。
8.3这是曾子提示学生,学儒家之道,要小心谨慎地实践它,而且要一辈子都小心谨慎,只有这样,到最后才能保全这个“道”。告诉世人做事要有危机意识。
8.4人到临终的时候会返回到本性上来,人的天性是善的,所以说的话都是善意的。君子以三点为贵:神态威严,可以避免粗爆和怠慢;脸色端庄,可以接近诚信;善于言谈,可以避免语言鄙陋和错误。总体是说,一个人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内为本外为末,抓住本末,才是正确的方法。
8.7读书人不可以不宽容、坚毅,因为以身体力行来担当“仁”是很重的,责任重大,一生坚持“仁”,至死不渝,这就是致远。这句话用来激励成为有担当、有为的人才。
8.8用诗激励志气,用礼立足社会,用乐完善人格。
8.13孔子判断富贵,主要是否正道,符合正道让自己富贵就是对的。
8.14孔子这个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很有借鉴意义,一定要把岗位职责梳理清楚,然后要求员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每个人把自己事情做好,团队就可以有效配合,最后达到好的效果。
8.18赞美舜禹拥有天下,却不谋求私利。
9.1孔子很少谈利益、命运和仁德。
9.4孔子杜绝四种缺点,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9.8从两个对立的方面去问事情的开始和结局,问下面的人和上面的人对事情的看法等等,达到尽力探求知识真相的目标。
9.14物质条件,环境条件的好坏并不是一处居所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主人的德行才是最根本的。
9.17修养不是朝夕之功,必须要不舍昼夜地坚持才能有成就。
9.18孔子没见过爱慕德行就像爱慕美色一样的人。
9.23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如果四五十岁了还默默无闻,这也就不值得畏惧了。告诉我们人生要有一番作为。
10.8讲孔子在饮食方面的守礼。归纳九不食:一是食物变质,二是街边小摊,三是食物放太久,四是不多食,五是肉类副食不多吃,六是饮酒有节制,七是不吃烹制不当食物,八是没有合适调味的食物,九是不吃不当令食物。
10.17问人不是问马,反映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11.3孔子十大弟子
11.8讲不能破坏礼仪。礼不是表面的风光,而是内心的诚意。
11.12活着的人的事情没做好,侍奉鬼神的事情也一定做不到位;把开始生的问题处理好了,死的问题也就明白了。
11.22孔子因材施教。
12.1“克己”是自律,“复礼”是和谐。人人自律就天下大同了,就达到和谐社会了。不符合礼仪的事不看,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听,不符合礼仪的事不说,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
12.5子夏认为,达到仁要两个方面把握:一个是安天命,有些东西是随着上天禀赋所来的,是客观条件,这些要认可、接纳它;一个是修己,把自己修养做好,行为做到符合仁,成为一个君子,命就慢慢会改过来了。自己要常存恭敬之心,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推己及人,以忠恕之道待人接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不就达到仁了吗?
12.7孔子提出政事的三件大事:食、兵、信。排第一的是信,孔子的政治智慧,因为民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并不取决于物质文明的高低,还需要文化建设,需要有仁德仁行来教化万民,让万民心中有信。
12.16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12.17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
12.22孔子说把正直的、正确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成为榜样、管理者。让那些不那么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起来,这种教化的功能和转变的效果就是仁。
13.1孔子为政之道在于以身作则的道理,并且要持之以恒,不要倦怠。
13.2孔子给冉雍提了三条政治纲领,第一以身作则,给下属做个好榜样;第二是居上位的时候要宽容,要给下属改过的机会;第三是居上位的人要宽容,还包括知人识人,让有能力的人施展自己的才华。
13.3“名不正则言不顺”,做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样,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实则是指国家的文化方针必须在文字和理论上都说得通,不管当下还是长远看,才能使国家稳定长久地发展。
13.6统治者自身正直,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自身不正直,虽然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遵从。
13.13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明德就是自知自修的过程。
13.19孔子说平常处事恭敬,做事庄敬,为人忠诚,即使到边远国家,也不可废弃。
13.20孔子分三个层次阐述了士的标准,最高是有才有德于社稷,其次是在宗族中有德有才,再次是有德而才华少。仁德的培养要朝最高标准努力,更要从最根本的做人的准则开始行动。
13.23君子处事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不容影响动摇,但能在方法上左右兼听,博采众长。小人则不同,没有内心坚持的原则,遇到利益冲突,很容易出现分歧。所以我们要求大同存小异。
13.26君子有为而无求,能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13.27孔子讲了仁者四个特征:刚强、坚毅、质朴、语钝。
14.2读书人而留恋安逸的生活,便不能算做读书人。
14.3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要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昏乱的时候,要行为正直,言语谦逊。
14.4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
14.23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4.24古代的学者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现在的学者目的在于向别人炫耀。
14.27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羞耻。
14.34孔子提倡回馈他人时要贯彻公平原则,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14.35孔子阐述了如何自处的问题,人要立身处事,如何摆正自己在天地,社会中的位置。“下学”就是踏踏实实地学做事、学做人,“上达”就是通达天地至理,明白大道,下学是途径,上达是结果。然后怡然自得了。
15.2孔子对待穷困的态度,君子能安于穷困,而小人则会在穷困中失去气节,丢失应有的原则。
15.9这句话成为后世儒家鼓励大家坚持信念、宁死不屈的精神支柱。
15.10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工具先得准备好,也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的意思。
15.12也可以反过来说,“人有近忧,必无远虑”。
15.13再次强调“德”重于“色”的道理。
15.18孔子讲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四种品质:义、礼、逊、信。
15.19不要担心自己不被人知道,而只会担忧自己没有本事。
15.20君子应当担忧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留下好名声。
15.21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15.22君子庄重而不争斗,处众而不结党。
15.23不要从一个人的言谈来判定他这个人怎么样,还应该结合他的行为来综合考察。
15.24孔子终身奉行的原则“恕”,就是要求我们时刻以此字反省自己,推己及人,自我修持。
15.27忍的东西是小,是忍自己的私欲,谋的东西是大,是谋自己的仁德。
15.28孔子对待社会舆论的问题,是不要盲目的从众,一定要考察原因。
16.1孔子认为士要有所担当,不能推卸自己以身任道的责任。认为辅佐季氏的施政刚领应遵循两天原则是均和安,两件主要事情是服远民和守家邦。
16.4好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诚实,学识广博的人交友就有好处。与谄媚,善于迎合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交友就有害处。
16.5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节制为快乐,以彰显别人的善德为快乐,以结交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就有益。以骄傲纵情为快乐,以放纵游荡为快乐,以饮食宴乐为快乐就有害。
16.7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引以为戒:年轻时候,血气未定,要戒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衰弱,要戒贪欲太多。
17.2人的本性相接近,却因为后天的习染相差很大。
17.6仁德的五种要素。恭敬,宽厚,诚实,敏捷,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捷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役使人。
17.8孔子提出“六言六蔽”。喜欢仁德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愚钝。喜好知识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放荡。过于自信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伤害。喜欢正直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尖刻。喜好勇敢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捣乱。喜好刚强却不好好学习,这种弊病就是狂妄。
17.9学习“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提高洞察力,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从近的方面说,可以用来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说,可以用来服侍君主,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17.16古代的人有三种缺点,或许现在的人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不拘小节,现在的狂人则放荡。古代矜持的人方正,现在的矜持的人却易怒蛮横。古代的愚人正直,现在的人则欺诈啊!
17.25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难以相处,太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太疏远了就会招致怨恨。
19.1子张说:士人做到看见国家危乱便肯献出生命,看见利益便考虑要符合道义,祭祀的时候恭敬,居丧的时候哀痛,也就可以了。
19.5子夏说:每天都学习未知的,每月都温习已经知道的,可以称为好学了。
19.6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笃定志向,切合实际地发问并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就在其中了。
19.9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很庄严,走进却温和,听他的话严厉。
19.13子夏说:做官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有余力便去做官。
20.7孔子从为政的角度阐释了"五美""四恶"
20.8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可能在社会立足。没有留下有价值的言论,后人就不会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