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究竟碍着谁了?

微雨过后的傍晚,空气清冷,地面潮湿。在去药店的途中,一卖水果的地摊商贩见我朝她跟前的手推车看去,立刻从坐着的台阶上弹起来招揽生意,“买点水果不?”。暮色中的她头发凌乱,推车里的桃子、李子和荔枝却摆放得十分整齐,“我晚点回来看”我笑着回复她。

不一会,刚出药店,便看到推车前围了两三个路人,商贩推着推车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看,面容紧张,脚步慌乱。只见路边停了一辆城管执法车,一位身着制服的女执勤员发现了“在逃”的水果商贩,她并没有上前拦截,而是向水果商贩“逃离”的反方向走。

我知道,在女执勤员的前方,还有一个卖烤豆腐的。我试图大步走上前通风报信,脑子里都想好说“快走,城管来了”。可走进才发现,烤豆腐的商贩已被两名男城管“拿下”。烤火炉被放置在地面,烧烤架上半生不熟的臭豆腐也被冷落在一旁。

“还有什么要拿的没有?”其中一名城管问道,烤豆腐的商贩低着头,默不作声。城管们推走了他的推车,只留下系着围裙的他在原地一脸窘迫,手足无措。

行人们纷纷驻足,对商贩的这一“遭遇”投来同情的目光。也对城管的“无情”不解,甚至不满。因为城管没收的不仅仅是一辆推车,兴许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生计。


城管与地摊,历来斗智斗勇,矛盾重重。一边是市容市貌,规则秩序,一边是就业生计,弱势群体。那么,城管与地摊究竟孰对孰错?摆地摊,真的碍着谁了吗?

在下定论前,我们先来聊一聊什么是地摊经济,以及地摊经济为何兴起?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经济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影响市容环境,其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论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

地摊经济为何兴起?首先,有利可图。从字面上来看,地摊即以地为铺,无需租金,无需纳税,不仅运营成本低,且流动性较强。相较于正规店铺,同质的商品,地摊因成本低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是小商贩们为什么冒着被罚没的危险也要摆地摊。其次,消费者有需求。从水果、蔬菜到美食小吃,再到日用品和服饰,地摊商品种类繁多,质量虽不比大商场,但相对平价。对中低阶层收入人群而言,价格一般,质量在接受范围内的地摊货是个不错的选择。再者,就业压力刺激地摊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个体被迫失业。当社会不能为个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时,失业者便摆起地摊,做起了创业者。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幅降低,许多企业延迟复工,甚至“倒闭”,国民经济低迷。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拉动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提出了“地摊经济”,允许地摊存在。6月1日,总理在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2020年3月,成都市出台相关政策,成为全国第一个允许占道经营的城市,两个月时间里,成都增加就业岗位逾10万个。随即长春、哈尔滨、南宁、上海等地也纷纷发文,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一时间“城管喊你来摆摊”成为最大的热门。人们纷纷感叹,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

不可否认,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地摊经济”在便利一部分人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地摊随意摆放,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市民出行不便;许多地摊商贩随意遗弃塑料盒、包装袋、食物残渣,大量的摊位垃圾影响市容市貌;地摊商品的质量难以监管,运营环节也存在漏洞,缺斤少两等事件时有发生;地摊摊主一旦发展成“地主” ,便形成区域垄断,排挤新入地摊,贩间发生矛盾冲突。

据报道,大连一夜市开放地摊后便造成交通严重堵塞,卫生环境不能直视,相关部门不得不立即叫停整改。山西晋城也出现同样问题,决定取消了所有流动摊点。对地摊“松绑”后出现的脏乱差现象,人民日报发文《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文章指出: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城市的发展固然要求整齐,洁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刀切断“地摊经济”,否决多元化,忽视民生实际。正如有社会学家认为,并不是说一个整齐划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就是一座好城市的标志。对于地摊经济,政府管理部门不应该只想到禁止,应当从人性化考虑给予引导,城市应该为地摊一族松绑。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呼声支持“有序”的地摊经济。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刚性制度与民生利益之间的“弹”性调和点,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比如在不影响交通市容的情况下,可以分时段分区域开放地摊。对摊贩的不规范行为,应合理指导,酌情处置,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制度本就是为人服务,合理审视和考量地摊经济,柔性执法包容有序地摊,才是为城市边缘群体提供一个遮蔽风雨的港湾。城市也才会更有温度,正如那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不仅希望所在的城市干净整洁,也希望它有人情味,有生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地摊,究竟碍着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