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帝国》|赫图阿拉之问

赫图阿拉之问毛泽东主席 当年提出:“满族是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军队也不过十万人,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呢?满族人建立清朝并巩固其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本书《森林帝国》作者闫崇年先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分析了这一历史命题。

当代中国与清朝疆域对比图

本书将中华古代文明划分为五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即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西北地区的草原文化,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青藏地区的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的海洋文化。我们的清朝的建立就是以其所在的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逐步突破地理局限,走出东北、统一中国。他成功原因关键在于能够依托森林文化,统合其他文化,实现文化融合。
文化的地域划分

本书前三章详细介绍了本书的脉络和基础知识。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此书的成书原因、写作思路和书本意义。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地图,他将中华文化划分为五种即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时他将中国文化历史从商周时期到近代从文化的角度划分为三次融合,也是三个千年,第一个千年商周时期(BC17世纪-BC221年),这个千年是第一次文化融合为中原农耕文化的整合,森林文化开始与中原开始接触;

商周时期(BC17世纪-BC221年)

第二个千年秦末到唐末(BC221年-AD907年),这个千年是第二次文化融合,主要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的融合,此时东北森林文化开始有了明显的壮大;

秦末到唐末(BC221年-AD907年)

第三个千年辽宋到明清(AD907-AD1911),这个千年是第三次文化融合,主要是森林文化与其他四种文化的融合,森林文化发挥了文化统合的枢纽作用。作者就是从这“五种文化”和“三个千年”的时空交合、经纬交错来分析并回答赫图阿拉之问。

辽宋到明清(AD907-AD1911)

第三章将森林文化进行构建画像,分别从地理、经济、文化、生活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森林文化的特性和形成原因,同时将这样背景下形成的森林文化与其他四种文化进行区分,明确了森林文化就是自古发育,绵延不绝,发展不断的林区、渔猎经济、森林文化,为后来的森林帝国做出历史积淀。
后面六章的内容分四个阶段给大家介绍森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即商周到隋唐时期,见于本书的第四章积淀:文化演进、第五章 先声:渤海政权。主要介绍了森林文化的发源和逐步兴起过程,与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标志性事件就是渤海政权建立

渤海政权(此图以唐朝为主,时间大约为AD713年)

第二阶段,尝试阶段辽、金时期,见于本书的第六章过渡:契丹建辽、第七章勃兴:女真建金。主要森林文化的发展壮大、拓展,逐步进入中原,探索既保留了森林文化的内核、又统合农耕文化要素的方案,其主要标志是辽、金两朝的尊孔读经、兴学科举等。
辽和金的建立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明朝和前清时期,见于本书第八章崛起:森林帝国。明朝建州女真南迁,建立后金一清政权,加强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统合,其主要标志是建州女真的“文化三元”、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调整政策、建立大清等。

后金与大清建立

第四阶段,鼎盛阶段清朝时期,见于本书第九章鼎盛:康乾之治。清朝前期,满洲人关,针对中原、蒙古、回疆、藏区、海岛等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采取不同的文化统合策略与措施,建立森林帝国。

康熙执政时期

本文第十章就是对赫图阿拉之问进行系统回答,主要是分在三个方面,文化初合,取得政权、文化统合,巩固政权、文化分裂失去政权。同时提出了森林帝国的崛起的历史启示——一个国家崛起和强盛的基本经验是:以文化之“统合”,求国家之“统一”。

文中图片由于大小限制,无法上传清晰,需要者可留言私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森林帝国》|赫图阿拉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