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灵石••心语记——画帝•建文》2020“COVID-19”笔记画卷《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导入导言

《冀灵石••心语记——画帝•建文》2020“COVID-19”笔记画卷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导入导言


大家好!欢迎诸位同仁、不分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来到2020 VI时空美术课堂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一门培养美术教师、培养美的生活培育者、提升不同层次人群对美术的认知,进而推动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解析了中国青少年十二年人类青春年华最纯粹的时光中,在高中、初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以及相关美术教育的热点问题。


本课程共有九章,分别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演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美术课程资源的概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材研究与编写、美术教学实践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学业质量测评、美术教师的成长。

我们采取受众多元化,教学方式多维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团队中我们集结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美术教育专家、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三位美术教育博士,两位美术教育导),同时还邀请了一些教育局教研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加入,课程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另还有专家讲座与专家面对面教学热点访谈,以及一线教师访谈和与教学对象本科生、研究生启发式访谈的形式,期望带给大家一种全域思维的教学观感。

我们的课程对象是为有志于成为美术教师的同仁准备的,是美术教育者的必修课程,可以增加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全面素质的形成。从课堂内外角度来看,职后的美术教师也可通过我们的课程进行学习达到回炉巩固的作用,社会上爱好美术教育的同仁和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此课程得到正确明晰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理念,美术教育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进入丽丽江山愉悦天下的的问道美术学习之旅吧!



《冀灵石••心语记——画帝•建文》2020“COVID-19”笔记画卷


2020年5月27日星期三,晴,唐山,空气质量中等偏上。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美术教育的诞生


诸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丽丽江山愉悦天下,让我们继续问道美术,开启智慧修身学习之旅。

美术的产生,美的出现,美术教育的生辰,我们如何给自己找个答案呢?

人从自然来,一步步成为自然的重要一环,用历史记录自然,也通过造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创造一些符号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和情感,从而形成了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形态。人类创造的吃穿住行用物质和图形符号与自然界一道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有的简单留刻在岩石上,形成了早期人类生活的遗迹,这便是早期美术的产生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最初,实用功能与精神表达是难以分离的,后来,实用功能与精神表达逐渐脱离开来,以至出现了相对立的以精神表达为目的美术形式,美的观念的出现,促成了人类情感抽象表达的进步。

在这一漫长的创造进程中,人们需要将自己的经验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横向传播,也需要从一代到另一代的纵向传播,传播总是以师徒相授,口传、示范、实践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就是美术教育的最初形态。

美术教育存在这样几种形态,我们概括为非形式化美术教育,准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和形式化的美术教育。

    非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指的是在美术的诞生与演进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举习和交流,前辈向晚辈的口传心授,随时随地进行,甚至在双方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了。


    准形式化的美术教育: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师徒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投入师傅的门下,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术,了解行规,形成职业道德,出师后自立门户;还有的可能在一些家庭教育或者其他人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绘画、织布、剪纸等,以丰富和美化生活,视为准形式化的美术教育.

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即学校的美术教育,其特点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标准、有组织、有场地、有评估。形式化的美术教育可以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职业美术教育出现的标志是现代美术学院的诞生,非职业美术教育出现的标志则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和因工业社会的需要而萌芽的新式学校美术教育。


非常感谢诸位同仁聆听,同学们,这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美术教育是如何出现的以及美术教育存在的非形式化、准形式化和形式化三种形态,概念命名上牵强些,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想想这三种美术教育形式还可以怎么说,希望诸位同仁什么反思。下次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冀灵石••心语记——画帝•建文》2020“COVID-19”笔记画卷《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导入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