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评价与他对阵的李景隆,说他是“膏粱竖子”,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位手握五十万大军的名将之子。没想到他家后代里也出了这么一位“膏粱竖子”,这就是他那好圣孙朱瞻基的儿子,大明第一熊孩子——朱祁镇。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葬送了朱允炆的江山,后者在土木堡之战中,差点亡了大明的天下。
溺爱的开始
大明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紫禁城第一次迎来小皇子的啼哭声,已经二十九岁的朱瞻基此刻终于有儿子了,立国60年的大明朝,有了首位在皇宫中诞下的皇子。
朱瞻基等这一刻等太久了,天下臣民也跟着急坏了。想当年他爹仁宗朱高炽20岁有了他,再往上,他爷爷朱棣18岁便得长子仁宗。朱瞻基同学19岁结婚,再生不出儿子,那真是有罪于国家,愧对于祖宗,愧对于天地了,就差自己罢免了自己了。
做为高龄父亲,朱瞻基在这一刻欣喜若狂,对这个大头儿子又抱又亲。(史书载“天质秀杰,龙颅魁硕逈异常”)。儿子出生第五天,朱瞻基宣布大赦天下,减免钱粮赋税;儿子出生第八天,就开始让群臣上奏立太子,在经过一番走形式的惯例推辞后,儿子出生第二十天,正式批准同意。还亲自去祭告天地、宗庙,向上天和祖宗们报告他有儿子啦,他要立太子啦!
这还不够,他的宝贝儿子都当太子了,母亲怎么还是贵妃,绝对不行。朱瞻基决定废后,示意皇后胡善祥以无子的理由退位让贤。不久,儿子的亲妈孙贵妃以“德义之茂冠于后宫、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的理由被册立为皇后,他们一家三口从此相亲相爱的在一起。
朱瞻基还为他的亲亲宝贝选了一个寓意十分美好的名字,赐名祁镇,在诏书中说:“夫祁者,至大之义;镇者,安重抚定之道。”希望儿子以后能有“至大之德”承担起江山重任。
但朱瞻基没想到,他还未给大明留下一个合格接班人,自己就先走一步了。得子太迟,死得太早,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36岁,这时候朱祁镇虚龄才8岁。
朱祁镇的皇位得来的太容易,他可以说是明朝第一个非竞争上岗的皇帝,别说洪武永乐两位,就连建文帝都是依靠自己读书有成绩,压倒了嫡子朱允熥才上位。朱祁镇,成为了第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继承人。
但这就是命,作为嫡长子,又早早被立为太子的朱祁镇,注定是天选之子,帝王之命。
“散养”中成长
8岁的孩子能懂些什么?还是个离不开人照顾的娃娃。人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历练的,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后期的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
朱祁镇八岁之前,父皇朱瞻基,对他那是捧在手心里宠爱,还没来得及好好培养,便匆忙谢幕,朱祁镇可以说是单亲家庭了,导致他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缺乏父亲的引导和关爱。而他的母亲呢,母凭子贵的孙氏更是对儿子异常溺爱。
朱祁镇八岁之后,主少国疑,掌控朝政的是他的祖母张氏与他父亲留下来的内阁“三杨”。一般幼年登基后来成长为一代明君的,跟太后或者辅政大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朱祁镇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忙于朝政,为了不违反《皇明祖训》“后妃不许群臣谒见”的禁令,不得不利用内侍远程遥控,无暇亲力亲为照顾朱祁镇,跟连续辅佐两代幼主的孝庄不能比。至于生母孙氏虽然贵为太后,但婆婆张氏才是后宫第一人,儿子的一切都由婆婆做主,根本没她发挥的空间。
朱瞻基给朱祁镇留下辅政大臣,所谓“三杨”内阁,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老迈不堪根本没辅佐和教育朱祁镇多久。“三杨”跟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况且杨士奇自己在教子上其实也是失败的,儿子杨稷仗着老爹的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甚至犯下好几宗命案。教子无方,成了杨士奇一生最大的污点。
朱祁镇事实上处于“散养”状态,除了玩无事可干,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整日陪他玩的太监,朱祁镇后来长成一个熊孩子,王振这货“功不可没”。
坏水的浇灌
王振不是普通的太监,他是有记录以来功名最高的,举人出身,即使挨了一刀入宫后,也有非常强烈的儒家出仕思想,妄图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比一般的奸臣厉害多了,他唯一出头的机会就是抓紧身边的小皇子。
有文化又善于揣摩上意的王振,在朱瞻基在世时,就被选入内书堂,任命为东宫局郎,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根据史料记载,朱祁镇称呼王振为先生,“宣德中,使侍太子讲读,太子雅敬惮之”“尝以先生呼之”。
尽心尽力照顾朱祁镇的王振,获得了朱瞻基的充分信任,驾崩前“遂荷付托之重”,将年幼的祁镇托付给王振。可以说,王振才是朱祁镇的爹和老师,以至于复辟后的朱祁镇仍然想念他。
正统年间王振当权时,“公侯驸马路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呼以翁父矣”。王振还真是个“爹”!
朱祁镇十分依赖王振,曾在诏书中说:“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从小到大王振都陪伴着他。正统十一年,朱祁镇还专门下诏褒奖王振:“朕眷念尔贤劳,昕夕不忘,尔尚体至意,始终一致,我国家有无疆之休,尔亦有无穷之闻。”对一个太监如此褒奖,也是罕见。
在野心极大的王振这个老师和“翁父”的教育下,朱祁镇有了非常强烈的抓权想法,随着辅政的奶奶张氏与“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解除了封印。
放飞的自我
朱祁镇之前,每一位大明皇帝,都有一段实习期。他的父亲和爷爷,也就是仁宗宣宗父子,都有历经战阵+监国的经验。亲政之前的朱祁镇,凡事都有人帮他铺好路,身处的环境特别安逸,根本不知道朝政残酷的斗争以及紧张的局势,没有锻炼的机会。
16岁亲政的朱祁镇,正值叛逆期,这个一直万事顺遂,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不膨胀可能吗?但很快,大明的制度第一次教他做人!
他爹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形成了一套权力制衡制度。朝臣的奏章先有通政使司汇总,交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票拟”,再由司礼监把内阁的处理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在这套机制下,朱祁镇这个皇帝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可他并不知道。
这不是刚摆脱“工具人”身份的朱祁镇想要的,他想做的是朱棣朱元璋这种彻彻底底想把控一切的人。毫无经验的他,根本斗不过朝臣,第一次摔跤遭遇挫折,只能用十分幼稚的手段,任性的对抗。
大学士杨荣欲拨白银五百万两支援黄河受灾的百姓,他不准!兵部侍郎于谦申请训练饷银,他不准!英国公张辅代吏部申请正常调转官吏,他也不准!
看着这些没有得到批准急得跳脚的大臣们,朱祁镇心里得意极了。他不是没有帮手,早已按捺不住的王振,撺掇他以重典治国。朱祁镇很快就感受到王振的好用之处,通过王振的手,可以毫不留情地处理那些与他对抗的朝臣。于是,明朝第一次进入了宦官专权的时代。有了王振等人的帮忙,朱祁镇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有掌控天下的能力。
青春期的少年都有想当英雄的疯狂,觉得自己已经独立的朱祁镇就想要做曾祖父、父亲那样带兵打仗,御驾亲征建功立业。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也先,出兵明朝的大同府。22岁的朱祁镇等来了机会,只用了三天时间,就集合了二十万军队,他就带着王振,开始了御驾亲征。
当熊孩子朱祁镇,发现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时候已经晚了。
最后,还是他太爷爷朱棣说的对,“国赖长君。”(出自朱棣与方孝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