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5天2.13-14君子小人之辩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天

原文阅读: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讲解:

子贡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先实际做到了,再把话说出来。

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人,但不因私欲而与人勾结;小人只因私欲与人勾结,却不能广泛团结人。

启发思考:

君子与小人之辨

        《论语》里讲君子大部分是和小人对照着讲的。不过,小人可不等于是坏人、恶人,只是和君子相比,在思想境界、行为举止、心胸气魄各个方面都相去甚远的人。(看到过一个说法,按照境界高低,可以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好人小人,罪人等5类。)

        同样的或类似的行为举动,因为是君子或小人所做,结果就大不同了。如“周” 和“比”都有亲近的意思,但君子所为就是“团结”,小人所为就是勾结。周是一个圆,特性是周全、均衡,处于圆周上的关系,各有各的方向;比的字形,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朝同一个方向。

        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差别,不是行为的表现,而且价值观的差别。孔子论述中最关键的有两点,可作为君子小人之辩的纲要:

          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的 “义利之辩”。这是指行为从个体的内心道德标准而言,认知正义和公益。君子从内心里以“义”为立身行事的准则,非义不为;小人则处处以个人私利的考量来行事。

      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辨析。君子讲仁重义,推己及人,尊重他者,包容差异,和谐共处,这就是“和而不同”;小人重利为己,喜欢拉帮结伙,唯我是从,钩心斗角,必然“同而不和”。

      孔子论述起来,似乎“君子“和”小人”界限清晰,但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会善恶相混的,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可能有时道德理性增强,有时私心物欲泛起,可能表现出时而君子,时而小人的做法。

          孔子看到道德人格修养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因此强调终生学习和修养的必要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先天之性都差不多,但后天积习将人的精神境界拉开了距离。我们心向往之的君子人格,正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修为而形成的。即使达不到,也一定要在去往成为“君子”的路上。

附录:

《论语》里对比君子和小人,分散在各篇里,总共有11条: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篇》)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5天2.13-14君子小人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