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市场销售如何拿下订单?(服务篇)

前言

研学旅行行业自15年左右开始已经发展四五年了,市场由早年比较好做,到近两年仅仅靠“关系”去维系客户的法子也越来越不好使了。那么,研学产品销售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拿下客户?笔者从个人经历经验入手,分享感受,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本主题分为“懂对象·服务篇”和“懂产品·产品逻辑”两个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服务篇。

如何建立专业度

销售的本质,其实是“服务”。用售卖的产品为客户解决问题,是一个服务客户的过程。解决问题是否到位,决定了能否产生价值。开启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建立信任感,不然连服务的机会都没有。信任感是以建立专业感为前提的,什么是“专业”?通俗地讲,就是你比客户懂得多、在落地层面考虑更周全、比客户还了解TA的需求。也就是懂客户、懂产品。

以对象是B端客户——学校为例。拜访学校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来建立专业度?最基本的功课,是了解学校的情况、校长(/德育主任/关键决策人)的资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些,是在拜访之间,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何挖掘学校的需求?

有的学校研学实践政策响应的早,已经可以轻车熟路告诉销售今年走什么地方,配置什么资源和课程活动。而有的学校政策响应比较晚,当销售人员去拜访了解需求的时候,TA也是一头懵——这么多主题、线路,先尝试哪个好呢?一般从这几方面去挖掘:

校训:有人说,校训那么假大空的几个字,能了解什么呢?如果你结合了这个校训是谁提出的,TA的职业背景、性格兴趣就不难理解,每个校训的提出人经历个性喜好各有不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细品校训就有更多的发现。比如有的提出人年轻时是文艺青年一枚,有的是严谨学术范儿。当然,校训也是结合了学生的情况提出的,如百年名校和刚成立的新星私立,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区差异,风格截然不同。

地区:同一个城市,不同城区的学校需求是不一样的。拿武汉这一座二线城市为例,老城区的学校在市中心,总体面积狭小,动手劳作的机会比较小等等。意味着对自然野趣类、农作体验类、沿海地区的产品相对有吸引力。在新城区、开发区的学校,很多是2010年后成立的,不少私立学校成立得更晚,学生来自城际、郊区,如果再推“田间野趣”就不合适了,可以尝试集中在市中心的研学资源,如名人故居、游乐项目(结合物理学科)、博物馆等。

预算:学校的预算与其学生家长的经济条件关系并不密切,和城区的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更密切一些。比如教育示范区的学校,研学费用可能更严格,学生一分钱不能掏,全由相关部门买单,这时候产品就不适合推预算过高的。有的学校所在区域这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则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去推产品。推夏令营产品由于是自愿性质,就需要考虑学生家长的经济条件,综合费用、天数、研学资源去推。

目的:不同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就是响应一下号召,隔壁学校开始启动了,咱们也跟着来吧,这时推产品可以和邻近的学校风格差不多、选一个和该校风格最匹配的即可;有则是有明确的素质教育导向,比如借助研学活动体现该校的素质教育实践的成果,有很明显的展示需求,就可以选择学生参与性强的,互动效果明显的产品;还有的学校每组织一场素质教育活动,就要标新立异,比如植树节真的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种树、社团活动别出心裁地请来专业的搏击教练,打造“明星社团”等等,这时推介产品就要强调“最独特、其它学校做不来”等属性。

这里的“目的”有显性的,也有隐藏的。比如表面上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目的,隐藏目的可能是“政绩”,而这两者并不冲突,需要销售人员通过交谈敏锐察觉,因为“隐藏”的意思就是人家不会明说。拿下一个人或一笔单子,无非“我懂你”三个字。

决策人:学校的需求和研学项目决策人的需求是紧密挂钩的。了解TA的从业经历、个性喜好、政绩、学术成果、推崇的人物、在研学项目中所处的决策位置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拜访客户,明确关键决策人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校关键决策人是正校长,有的是副校长,有的是德育主任,或者年级某主任都有可能。拜访之前就要锁定决策人,做深入研究。

这些在拜访前的功课都做好了,推介产品的时候显得更有针对性,给人“量身打造”之感,专业性就体现出来了。

2. 如何了解、搞定关键决策人?

有句老话叫“对事不对人”,而真实的世界却是“对人不对事”。不论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是如此,只是理性上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罢了。为什么同样一单,别人没谈成而你却谈成了,为什么TA偏偏喜欢你来拜访而不是他?就是“人”这个关键因素决定的。“人”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被重视”。

这份“被重视感”可以从TA的从业经历、个性喜好、政绩、学术成果、在研学项目中所处的决策位置等各方面,去掌握信息。这些信息和推产品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推介的过程中,如果你假装无意中提到,这个活动/景点/主题正好体现了您以前发表过某某论文的核心思想,能够看到孩子们践行这个思想......你觉得这时候TA会不会对你另眼相看呢?谈话中“无意”提到决策人的各种成果、喜好等话题巧妙地结合产品推介,对你的好感度大增,还用愁没有下次拜访?

除了在业务层面对决策人进行深度挖掘,很多销售已经从各种层面去了解了。举个生猛一点的例子,大家可以学习这位销售的精神。撬动这所学校之前,这位销售前后跟进了足足5年的时间,这5年间学校一直和另一家机构合作,决策人是校长,一直把这位销售屏蔽着。这期间除了长期合作的机构出了岔子,给了竞标的机会,销售在大大小小的跟进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件事:一是买了两台净化器。那个时候北方空气已经雾霾严重了,而净化器还没大量研发,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北方只有北京有卖。这位销售买来两台净化器一路拎着,且站票了一整夜才到校长家里,又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小时才等来校长,这是“千里送净化器”。之后从同校的老师打听到,老太太喜欢腊梅,欣赏那股寒风傲骨的气质,于是从淘宝顺藤摸瓜请到国内画腊梅最好的大师,量身定做了一幅,老校长喜欢的不得了。

以上不是强调“送礼”的必要性,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打动关键决策人的重要性。

了解客户的信息和需求,远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各位可以自行发散。只有把信息提前整合在脑海里,充分了解显性的、隐藏的综合需求,才能切中痛点。所谓的销售,不就是发掘客户的需求,为其解决问题而产生价值,顺便把钱挣了。

-----------------------------------------------------------------------------------------------第二部分预告:“不会设计产品的研学导师不是好销售”。除了“懂客户”,还需要“懂产品”。围绕研学产品这个环节,上下游之间交互运作是怎样的链条,如何通过研学产品的基本链条,理解产品诞生的逻辑,从而快速理清产品体系,把产品地图印在脑海里?如何最快速理解一个体系的研学产品的共性特征,包括设计初衷和落地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学市场销售如何拿下订单?(服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