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读了首假诗……||3·15打假特辑

​鲍斯韦尔:“那么,先生,诗到底是什么呢?”

约翰逊:“啊,先生,说诗不是什么要容易得多。我们都知道光是什么;但是要真正说清楚光是什么,却很不容易。”

有识之士总是力求题材的性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精确地寻求每一类事物的细微差别。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今天是2018年的3月15日,是一个与我们众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节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听筝读诗想为诸多陪伴我们成长的诗友、筝友们奉上特别的一期,美其名曰“我可能读了首假诗”……

还记得几年前的一部热议的电影《非诚勿扰Ⅱ》里,稚气未脱的关晓彤高声诵读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听到饰演“女儿”一角的关晓彤读诗后,饰演“父亲”一角的孙红雷满脸堆笑,似乎聆听一首“仓诗”后瞬间参悟了生命真谛。

电影里,读诗的画面太美,让人难以忘怀。于是,一时间,《见或不见》成为了多少文艺青年神往的诗作。

仓央嘉措,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迅速被挂在了口边、搬入了日常。

然而,我们遗憾且抱歉地通知——这是一首假!诗!

我不知道,是否你也曾经被假诗“忽悠”,声情并茂地诵读、深深地感动,后来发现这诗竟然是假的啊……

如果有类似的“遭遇”,快快留言告诉我们哦!这个3·15,我们一切给诗坛,打个假!

多少年来,人们都苦苦寻觅诗的秘诀。

什么是诗?如何读诗?真诗还是假诗?这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问题,从来没有离家过人文学者的视野。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开始,我们发现似乎想要为诗/艺术灌以一个“本质主义”的名称是相当困难的。

亚历士多德的“模仿说”影响深远。在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事实上整个十八世纪,“模仿”一直是重要的批评术语。这一正统地位,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撼动。在“模仿说”之后,“实用说”登上舞台。

浪漫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中指陈“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的根本并不在“模仿”而在于“创造”,在于内心涌动出来的感情得以用声音与文字的方式表达。而再往后,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教授创作于1953年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则再次解答并回应了“什么是诗”的问题。

这部被学界成为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专辟一章来写“既不真亦不假的诗 ”,不知是否智慧如他早已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预见到了“诗”跨入21世纪会出现“假诗满天飞”的惨烈局面。

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你可愿意同我们一起来打个假?快快去文末留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可能读了首假诗……||3·15打假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