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安徽黄山某中学一男生遭同校女生现金扇脸”的视频引发关注。
经警方取证已有七名学生被行政拘留处罚。
http://news.ifeng.com/a/20180404/57299423_0.shtml
看到视频中,红衣男生被同学压制,让嚣张的女生用现金数次扇脸,的确让人心痛。
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中学生都怎么了?这会不会又一起典型的“校园霸凌”事件呢?
关于校园霸凌的事件,需要谈论的确实很多,我作为一线教师、班主任,只想提醒大家:在此类事件中,比身体伤害更大的其实是心理创伤。
在腾讯网组织的“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显示,7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校园霸凌最常出现在初中阶段,其次是小学、高中。
从网站上图片及视频可以看出,此次“现金扇脸”事件的当事人都为初中生。
初中阶段,正是青春萌动、花季烂漫的时期,为什么会频现“相煎何急”的同学相欺事件呢?
凡是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对人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人天然是父母或监护人。
就此事件而言,没有提供相关的家庭背景信息,我们不妄加揣测。
网站信息显示,女生自己去街上取了1300块赔给男生。单从这点看,就知道她的家庭至少在财物管理、理财教育方面是缺失的。
家教缺失,父母角色弱化;学校关注不够,教师影响降低。初中阶段,问题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已从父母、老师向同龄人转变。
在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时,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也没有定型,就出现了个人角色混乱,即自我的迷失。这种矛盾通常需要通过他人,尤其是自己认可的“重要他人”的评价来确立。
如果此时,作为学生不能从主流“成绩评价体系”中,得到肯定,找到努力方向及自我价值,就会向非主流的小团体寻求认同,以实现自我存在感。
这些小团队会成为被老师忽视的问题学生容留处,甚至会发展成校园的恶势力。
猜想视频中,站在红衣少年两侧的学生,就是该校小团体成员,作为“帮凶”,为打人女生撑腰,影响极坏。不然,一名女生不可能如此嚣张。包括拍摄视频并上传网络者,更是一种毫无是非观的“看客心态”。
同时,从这些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也要看到当事人,尤其是打要者的“内在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萨提亚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说人的心理结构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露在水面的很小部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言行表现,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最底层的认知是对自我的价值认同。
正因为他(她)平时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内心压抑了很多情绪,当遇到同学冲突而不知道正当方式解决时,就会把内心压抑的情绪,转化为“攻击性”,进而去伤害同学。
对于被欺凌者,自己手机被毁,索赔反被辱,内心也会有一些情绪被压抑,如果此事件不能平稳解决,他也会将自己的“攻击性”释放出来。向外,比如报复;向内,比如自戕。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怎样让事件给学生以教育,把对家庭、学校的影响降到最低,是各自最应该面对的。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处理,父母、监护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为孩子好好补上家教这一课。课程的主题应该是:关爱、陪伴、沟通、接纳、管教……
学校方面的当务之急是,对违纪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尽快向全社会通告处理结果,加强内部管理,进行法制教育,以免效尤。
学校应该在平时课程中,开设健康教育课,做好心理干预。
学校要淡化“惟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多举行一些才艺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多元发展,尝试展现自我,找到自尊自信。
初中阶段学生,更应开展各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 ,把因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而压抑的精力、情绪,合理的宣泄出来,把有害的攻击性转化为健康的竞争性。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给受欺凌者以及欺凌者做好心理疏导,对参与者以及同班、全校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我建议:给被打的男孩找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咨询师,长期跟踪其心理状态,尽量减少此事对他的心理创伤,以免今后他在人际交往、社会认同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于打人的女孩,也应该找心理教师,做心理疏导,让她的情绪得到宣泄,改变她在交往中的不良行为模式。
作为教师,要在班级做“如何正常交往”、“如何管理情绪”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同学矛盾,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同学纠纷,树立“向学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此事再次提醒每个教育者,在追求分数、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心理健康,关心每一个学生,及时处理学生矛盾,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