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关于工作的24条思考

春节待在湖北老家,在经历最初对疫情的应激反应后,慢慢安静下来,照顾好家人,同时投入工作状态。整理了2019年在即刻APP分享的600多条关于品牌营销、职场、跳槽、阅读的记录,摘录其中二十多条分享。

1、对广告人来说,能和一个品牌从0到1、甚至到10一起成长的机会真不多,如果碰巧你正在经历,请好好珍惜。

2、投资人都有长期关注和分析一些重要公司的习惯,每一个广告人都应该有自己长期跟踪关注的品牌list,包括但不限于:

商业模式、品牌定位、业绩报告、战略调整、业务最新变化、新出广告、每一次公关事件、每年的大型传播战役,甚至公司内部的八卦……

绝大部分广告人都难以接触到全案项目,大多时候日常工作只聚焦于品牌某个单点服务(一只视频、一次传播等),即使长期服务的品牌,也难以接触到它的所有营销动作,而长期关注研究某些品牌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让自己走出上面的局限性,培养商业思维,站在全局看品牌思考广告。

3、营销人需要具备投资人的眼光和判断能力。

广告行业每年产生的新词够编一本小词典了,急功近利随处可见。

而做投资,研究的是市场背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经济规律、行业格局、供需关系和商业模式。这些不以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是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品牌所必备的,也是冰山下的知识和规律。学习投资人分析经济、观察行业、判断公司的方法和理论,从行业到价值链到产业链全面了解一家企业,才能更深入理解一个品牌。

4、相比于分析出街的广告的「好与坏」「有无效果」,它背后有更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东西。一条出街的广告往上回溯,可以思考它背后的策略、品牌定位和现状、产品市场竞争格局、企业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看一棵树而不是一片叶,会更能让我们理解这片叶子。

5、“没有一条道路通往真诚,因为真诚本身就是道路”广告人、运营人、产品人都想出爆款,但绝大部分爆火的内容,最开始往往不是来自人为的策划,而是源自团队内心真诚的信念和热爱。



6、很多品牌在年轻化过程中都喜欢玩跨界,六神、大白兔、百雀羚……但创意营销带来的爆款,最多只能刺激当季的销量,而且这种营销非常考验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的创意力,消耗不小,是否能持续是个大问题。营销永远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

7、品牌年轻化最容易调整的部分其实是在传播层面,所以很多有年代感的品牌在进行品牌年轻化之前,都会选择在传播层面进行低成本的试错,比如跨界联合出新品

某种程度上,这一类传统企业往往都是在外界消费环境变化、不得已为之的情况下才选择品牌年轻化转型,他们未必不清楚品牌年轻化的核心是产品本身、必须根据消费需求调整产品形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实行自我革命、一开始就拿”产品开刀“,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个魄力,而且大企业因为惯性、内部的利益牵扯也不是外部能窥见的。

所以这个时候,选择”摸着石头过河“ ,先在最容易调整的传播层面做出动静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话题讨论,根据市场反馈一步一步推进,倒逼产品更新、企业管理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企业的方法,只是不知道市场给不给他们这样的时间机会。



8、不少新兴消费品牌,起步阶段,选择聚焦单品,借助社交媒体的红利,通过公众号积累粉丝完成从0到1的过程;积累一定用户口碑后,才会扩大品类,并完善电商渠道,开始内容平台的多元化布局。

从创业一开始就从微信获取种子用户并且通过内容营销不断扩大用户基数,有利于通过社交媒体的口碑为品牌带来更多可靠用户,也有利于存量用户的运营、用户沉淀、降低新品上市传播成本,提高复购率。

但同样和乐纯做新兴酸奶品牌的简爱,走的是渠道,以线下渠道制胜,公众号阅读量就都不过千。

初始阶段流量来自哪里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虑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新兴消费品起步之初都是“小众”产品,越是小众的越是容易获得核心群体死心塌地的拥护,所以品牌需要一个稳定、能够深入沟通的阵地聚集自己的核心用户,而微信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是非常合适。

9、站在甲方的角度,不管是在产品还是在营销形式上,大部分企业没道理不跟风,有”风“意味着有市场、有需求、有钱赚。

10、多逛购物中心。在品牌终端店,使用和感受产品服务,和服务员聊天,听进店的人聊产品,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品牌,这是在广告人对着电脑查再多资料也难以感受到的。

11、有一个观察不一定对:

每次创意会议,在就创意方向达成一致后,都会问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反应一片沉默,团队最后执行出来的结果大概率会偏离预期,偏离的多少和会上问问题的频率成反比。

12、现在练就了看标题筛选文章的一个小方法:

但凡用”一文写好(搞懂、掌握)文案、营销策略“之类做文章标题的 、但凡用”写好文案、产出创意、做洞察……你必须做到这三点(四点五点六点)“做标题 的,直接pass可以帮你过滤掉98%的垃圾文章。

13、「希望只有我有,但最好大家都认出它」大概每一个消费奢侈品的人心理所想。

14、如何选择工作和职业、该不该跳槽、需不需要换城市、适不适合结婚…… 大部分人找你聊以上问题,只是想缓解自己的焦虑、找一个情绪垃圾桶。真正想寻求有效建议的人,懂得在问题中给出自己的思考。

15、网上聊天喜欢杠的人,可能是因为:1.认知不在同一层次而不自知 2.素养问题 3.闲的。

16、很多时候通过一个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就可以了解他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17、职场中的很多失意、不满,来自于高估了你和别人的关系带来的落差导致的。

18、很多职场人的认知里,做好项目、大项目,不断打怪升级,提高自我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算是成长,这很对,但不全面;职场上怎么和团队合作、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如何发挥主动性、怎么向上向下管理,这些软实力也很重要,甚至长远来看更加重要。

19、『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意思是说,任何工作中,大概率、频繁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真正有决定性、影响力的项目,是小概率事件,不会经常有机会做到,或者即使有机会参与了,也只是打辅助。 虽然职场人都有一颗”想做大事“的野心,但正确的做法是,

用心把大概率的日常事情做好,而不是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搏小概率事件。

20、GGV《创业内内幕》播客采访boss直聘CEO赵鹏,聊自己的人才观时,他提到四个词:

聪明、正直、上进、勤奋

聪明:能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能focus在重要的事情上不动摇 ,能高效明白别人的意思,能让别人快速明白自己的意思

正值:心口如一 ,说的和想的一样,说的和做的是一样的,能持之以恒

上进: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里,会将明年的我和今年的我对比、和公司内部人对比、和行业人对比,知长短、能进步

勤奋:脑子勤奋 手脚勤奋  “聪明”说的是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正直”和“勤奋”说的是素养和执行能力,“上进”说的是目标感,共勉。

21、“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从乙方去甲方”

我自己这半年来观察,不一定正确,可以一起讨论。

有些乙方还是很务虚,因为广告行业特点,需要广告人什么行业都要懂一点,但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错觉,容易让人飘起来,谈理论头头是道,一接触实际商业操作,就全线溃败。

广告这个圈子,其实还是很封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懂真正的商业、消费、和一家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不能自我提升,在广告行业待的越久,这种“自以为懂”的错觉会越来越深,但实际上离真实的商业世界越来越远。很多从乙方跳槽去甲方的人,基本上对行业、对广告、对商业的认识都会被彻底刷新。

如果以后自己想真正的商业社会做点什么,去甲方是必须的。

22、关于甲方和乙方,和前同事聊到,收获很多,记录两点:

乙方和甲方的品牌工作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以前的乙方更多会倾向于纯品推的角度去看待项目,在方案执行方面,考虑更多的是创意和曝光度。但甲方的品牌部因为要承担市场营销的职责和压力,所以更多的会考虑推广的效果和所带来的更直观的利益,至少在项目总结的时候有一个漂亮的交代。两者追求的目的没有矛盾,两者能在中间取得一个中间值是衡量一个好甲方和乙方的指标。

甲方为什么会对招乙方这么谨慎 因为乙方经验的如果初次进入甲方会很不适应,一方面觉得自己是螺丝钉没起到很重要的工作,都是细枝末节的工作;另外就是会产生厌恶情绪,觉得现有的工作或者品牌比较low,工作方式不创意,不愿意花钱等等之类。磨合的好会留,磨合的不好就走,有些风险。

   23、邀请前广告人、现投资市场总监分享“什么是好广告”,他提到几点:

对结果负责。甲方思维一个要点在于对结果负责,这也是创业、做事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广告人容易有「反正客户掏钱了,结果爱咋咋地」的心态,但真要自己做事儿的时候,这么想就玩完了,这也是「广告人创业铁定失败」这个说法的原因;

在乙方就全权负责作品,如果业余有时间,可以做些自己的事,比如卖东西,自己包装产品售卖,哪怕是写文章、写公众号,当你对一个事情主动负责的时候,心态起点就会不一样,想法也就跟着不一样;

如果有想多面认知市场的想法,可以从广告公司出来做运营、市场等。出来发现,广告圈对市场、营销的认知真的有点窄和片面,多面尝试不会有坏处的。

24、2019年看得最多的几本书


所有的广告在实质上有两类观众:一类是潜在的商品购买者,另一类是潜在的商品观察者。后者会认为,该商品的主人拥有各种各样他们所需要的特质。商品越是昂贵和稀有,后者所占的比例就会越高。因此,宝马的大部分广告的目标受众其实都不是潜在的宝马车主,而是潜在的宝马崇拜者,诱使他们尊敬那些能买得起这些汽车的极少数人


预知中国未来社会,请看当下日本。最近有很多研究中国消费社会发展的,无一不拿日本当参考的。所以《第四消费时代》《低欲望社会》《M型社会》《日本新中产阶级》一类的书在投资界、营销界大火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三本书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类似于《营销管理》在营销领域的地位(另外两本是《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动物》)

我们对教科书好像有种天然的反叛和误解。事实上,在很多行业,阅读教科书反而是最好的入门途径,特别是美国大学通用的一些教材,就我接触到的,心理学、社会学、营销管理、商业课程、组织管理领域的教科书,通识性和深度兼顾的很好,其作用已经超越了“教科书”本身。


你的团队里有没有问题员工?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有,那么那些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人,恐怕你已经给他们贴上了标签,你和他的沟通也已经出问题了。有时我们常会陷入一个怪圈:一段时间注意到了某人的缺点,然后越看越觉得碍眼,总想把他拧过来,不改变他,就浑身不舒服。陷入这个怪圈的领导者,往往忍不住想尽各种办法去纠正错误,大多数时候,你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抵触或反抗,而这些应激性的抵触、反抗、自我开脱、不合作,也封上了进一步成长和改进的大门”。

初带团队的人一个毛病就是好为人师,具体来说就是喜欢给下属讲道理,但往往团队其他人也就听听而已。

其实,这和USP广告是一个道理。直接诉求产品功能,告诉你产品有多好、你是如何如何的非需要不可,在当下已经很难打动人心。某种程度上,喜欢讲道理的leader也是选择了这种“强输出”的广告形式:自以为是为了他人着想,但其他人心里早就不耐烦你的瞎逼逼。 

所以,一句老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作为一个leader,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团队的学习对象。价值观和行事规范很难简单地说出来或是写在纸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还要做得“让人看得到”!

这也是《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里提到的“当你部属的表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关于工作的24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