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透明的孩子

家长会上,老师一般会把典型的学生表现或者印象深刻的个体行为作为案例分享给全班的家长,这个过程中也会让很多家长看到与家里表现不一样的孩子。有的欣慰,有的无奈,有的焦虑,还有的没有什么反应。——所有家长的心都是相同的,希望孩子好,只是每个人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没有好与坏,只是看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有一类家长(包含一部分老师),总是希望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旦失控就焦虑万分。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接孩子的时候和老师聊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吃的什么,活动怎么样,有没有多喝水,和小朋友有没有发生矛盾等等。一旦老师没有关注到她就会焦虑,不是责怪老师不尽心,而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被老师的忽略。——她真的很爱很爱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以后,她仍然坚定地认为和老师多沟通就能促进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在孩子学校事情上。真的是很好的家长,为班级的孩子们付出了特别多:夏天给孩子们送雪糕,熬绿豆水,运动会上给孩子们拍照(为此专门买的专业单反相机),平时班级板报布置、联欢会准备等,都有她的身影。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她和孩子的老师也就有了比较多的交流机会。孩子在学校的所有表现都成了她希望了解的内容,而孩子在家里的开心与烦恼也成了老师的了解内容。有时候孩子在家任性了,她也会向老师唠叨或者抱怨,甚至希望老师说一说孩子。在低年级,孩子很听话,也特别喜欢帮老师做事。从五年级开始,这个小姑娘渐渐地不找老师了,课上也不再积极,特别是在家里不和妈妈交流。她的妈妈向我倾诉的次数也越老越多,希望作为老师的我可以和孩子谈谈,不要拒绝她。

从结果看,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好像不太对。可是在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羡慕和钦佩这样的妈妈呢?只是,她把家校合作当成了学校配合家庭,配合她。她把孩子出现万分之一可能的伤害当成了最高的防范目标,所以,孩子成为了她眼里的“透明人”。孩子毕竟是孩子,是一个成长的人。他需要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小毛病,甚至是见不得人的小秘密。如果孩子一旦成为了“透明人”,他们的内心就会一直担心妈妈看到了什么,老师知道了什么,他们会对我怎么样。当孩子在父母面前感觉赤裸全身的时候,孩子只有羞愧地蹲下封闭自己的内心来做最后的反抗。

《你好,李焕英》中,贾玲一直希望自己的妈妈高兴,妈妈也一直希望孩子开心快乐,为什么能这样呢?妈妈不知道贾玲考的是成人高考,贾玲也不知道妈妈内心追求的幸福不是物质而是心情。孩子不是“透明人”,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隐私与不足,才是体现我们宽容的机会!家长把心放大,孩子就会长大!

家校需要沟通,但是也需要明确的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家是孩子,孩子在学校是学生,身份不同,角色不同,所做的表现也应该是不同的。学校可以看成是孩子努力拼搏的外部环境,家庭则是孩子补充能量的小港湾。场景不同,就不要有相同的要求了。就像一个初一孩子面对妈妈的唠叨时说的一句话:我都在学校装了一天了,到家就让我放松放松吧!

理清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责任,也许,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能做到最好的合作,为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校沟通≠透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