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才选拔的弊病

在现如今的社会,有太多的人为了一个文凭和学位,削尖脑袋拼死拼活地往里钻。好不容易拿到了文凭后,还得和比自己学历更高的人进行竞争,在经过一轮一轮的学历竞争后,企业依然很难找到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何以故?照理说每年的本科毕业生数量不在少数,为什么企业招收了这么多高学历的人才后,发展壮大的企业却不多呢?本质的原因就是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太过于唯学历论了,所以导致了学者为了拿文凭而读书,而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

由于社会的用人制度太过于看重出身的高低,所以众多的莘莘学子为了拿高学历,不惜选择跟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匹配的专业,完全是为了更容易拿到学位;也有不在少数的人遇到问题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地把成绩赶上去。最后虽然都拿到了文凭,但却没有什么自主创造力,只能去模仿别人。所以大部分的“人才”目标早已本末倒置了,都是为了追逐一个好看的学历,却忘了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就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乃至工作后依旧那么迷茫的原因。他们舍弃了自己擅长的东西和自己热爱的事情,仅仅是为了修一个好看的敲门砖,把门敲开之后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了。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发挥自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中国在很多高科技产品中难以打破美国垄断地位的原因之一。

现在很多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企,都过于看重求职应聘者的出身,甚至在一线的大厂中更是要求要毕业于985、211院校方可,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对非学院派和外包经历的人嗤之以鼻,直接把出身低但有能力的人拒之门外。虽然高学历出身的求职者大概率会比较优秀,但也有很大概率是一些只会考试和注重理论的人,只会夸夸其谈,做不了实事,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更是占少数。然而出身较低的人虽然大概率没那么优秀,但在某一领域出众的人不在少数,但由于用人方要求的出身门槛高而成为遗珠弃璧。而所擅长之处便无用武之地,最终被埋没。有人会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但被掩藏较深的金子需要有人去挖掘,需要更多使其发光的机会。因此,需要更多有礼贤下士精神的企业提供这样的机会。

若进行古今对比,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很多想要变法图强的明君都是不惜重金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不论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侯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我们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所举可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都是平民出身的人,被明君所挖掘而名垂千古,被后世所传颂。再如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君子:“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他们哪一个的门客人数不是上千,都是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士人。

在战国时期中最令人瞩目的秦国更是求贤若渴、老少皆用,从来不看出身。老的有五羖大夫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因此大秦才能统一天下,开万世太平。

反观2000多年后的现在,用人都是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形成鲜明的对比。跟古代相比之下,难道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还落后了?我们是否可以反思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病,如何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地任贤举能,不用看出身高低和学历高低,也能有发光发热的平台施展才华。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自主创造力和创新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人才选拔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