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之“幽人”辨析与主旨分析

      对于该词中的“幽人”二字,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理解为作者本人,有理解为孤鸿,还有理解为作者的一位仰慕者,粉丝!据我看来,“幽人”指“孤鸿”无疑。辨析如下。

      全词通篇是作者的视角。漏断人初静之时,缺月挂于疏桐,这是作者眼中所见。“缥缈孤鸿影”是作者眼中所见。中间一句“时见幽人独往来”必然也应该是作者视角,断无于上下文之间突然变换视角之理。也就是说,“时见幽人独来”中“见”的主体是作者。既然是作者“见”“幽人”,那么“幽人”便不可能是作者,否则于理不合,文意不通。也不可能是什么仰慕者,从事实上来看不可能,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没必要。把“幽人”理解为“孤鸿”,文意最通。作者于昏暗的月光下,影影绰绰地看见一个孤独的影子,凑近去仔细一看,“缥缈孤鸿影”,原来是一只“孤鸿”。因为作者的脚步声,所以“孤鸿”“惊起”并且“回头”。“有恨无人省”,实际上就是“孤鸿”有“恨”,作者不“省”,实际上就是作者不知道这只“孤鸿”经历了什么,何以成为一只“孤鸿”。只见它“拣尽寒枝不肯栖”,宁愿“寂寞沙洲冷”

      很多解析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我完全不赞成。

    本词构思,借物喻人无疑,借“孤鸿”来抒写自己。所以“孤鸿”的特点,就是作者的特点。看看词中对“孤鸿”的描写,哪有一点“孤高自许,蔑视流俗”!“孤鸿”为离群之雁,离群之时,想必就经历了一种无人可知的隐痛。为作者的脚步声“惊起”,“惊起”又“回头”四顾,“惊起”之后,再也不敢栖于“寒枝”之上,宁愿远栖于又“冷”又“寂寞”的“沙洲”。如此种种描写,尽显离群之雁仓皇惊恐之态。

    此词作于苏轼初贬黄州之时。那时“乌台诗案”过去没有多久,推测苏轼惊魂未定,应该合于人之常情。被贬出京城,远离亲朋故友,遭遇与“孤鸿”相似。人生地不熟的黄州,对于苏轼,恰似那“又冷”又“寂寞”的“沙洲”。

      以词句的具体分析为依据,结合本词的背景,可以得出结论,本词抒发的是苏轼刚刚从“乌台诗案”中侥幸脱身的惊恐未定以及被贬黄州的寂寞凄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之“幽人”辨析与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