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五七】
曹剑亭侍御《胥江》云:“市近人声杂,船多夜火明。”王廷取太守《沙河》云:“危巢双燕宿,破屋一驴鸣。”汪守亨秀才《佛寺》云: “塔影冲霄直,亭阴向午圆。”王麓台司农《题画》云:“蛟龙疑有窟,风雨若闻声。”此数联皆闻人传诵,而余爱之,故摘记者也。曹又有《送梁阶平司农随驾木兰》云:“猎猎旌旗拥玉珂,森森帐殿碧嵯峨。三秋月色临边早,万马风声出塞多。晨捧金泥随辇草,暮翻玉靶落天鹅。知君奏罢《长杨赋》,合有新诗寄薜萝。”通首唐音。
曹锡宝,(1719年—1792年),字鸿书,一字剑亭,江南上海人。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 充军机处章京。二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三十一年,散馆,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授山东粮道。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疏劾权臣和珅家奴刘全逾制,但走漏消息,查无实据,被革职。五十七年,卒。
胥江,是指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伍子胥主持开挖的人工运河,这是第一条从苏州出发的人工运河,后名“胥溪”,早于隋朝开挖京杭大运河。水源出太湖,经胥口、木渎,过横塘,进胥门,与外城河交汇,全长28里。明清时期,大运河苏州段改道胥江,过往船只多经胥江入胥门,造就了胥门一片繁华胜景。
王廷取,汪守亨,(资料缺)。
王原祁,(1642年—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观政于吏部、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直隶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知县。康熙二十五年,入京改翰林,四十四年(1705年)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太子府詹事、户部左侍郎。卒于位。赐祭葬如例,康熙五十九年入祀名宦。
梁国治,(1723年—1786年),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又号梅塘,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殿试状元。由修撰累官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以经术勤吏治,清俭自守,好学爱才,治事敬慎缜密。有《敬思堂文集》。曾充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卒谥文定。
木兰,指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这块“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地方。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了14000 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这座清代的皇家猎苑就此而建立。自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后一百多年的新建和扩建,木兰围场逐步界定为72个围。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与此同时,王公大臣经皇帝批准可随赴木兰处理政务,皇帝“驻营莅政,接见臣下,一如宫中”。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道光继位后,秋狝之礼废止。1826年(道光三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逐渐衰落。清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金泥,汉语词语,释义:1、以水银和金粉为泥,作封印之用。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以玺。”唐·李贺《咏怀》之一:“惟留一,金泥泰山顶。”王琦《汇解》:“金泥,以水银和金为泥,以封玉牒者。”2、用以饰物的金屑。唐·孟浩然《宴张记室宅》诗:“玉指调筝柱,金泥饰舞罗。”3、泥金的纸帖。唐·白居易《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弘农旧县授新封,钿轴金泥诰一通。
玉靶,多解释为镶玉的剑柄,代指宝剑。但根据“靶”有弓的手握之处的解释,我觉得,玉靶应该代指精美的弓。“暮翻玉靶落天鹅”之句方可解释。持宝剑怎么可能刺到天鹅。
长杨,指长杨宫,汉宫名。本秦旧宫,汉时重加修饰,为秦、汉时游猎的地方。内有垂杨绵亘数亩,故称为长杨宫。《汉书·东方朔传》:“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三辅黄图校正》上说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长杨赋,辞赋。扬雄作于公元前11年。赋中借子墨客卿与翰林主人的问答,渲染汉天子声威之盛,描写了天子创业之难,说明了天子守成之德在于去奢崇俭。语句流畅,辞采秀美,以赋体发议论,且多变化,颇有创新之处。
薜萝,音bì luó,释义: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记录了好几位诗人的作品。很佩服这些诗人的观察力和细节刻画力,能够在短短一联中描绘出及其丰富的内容,还透出画面动感和丝丝禅理。诗话中记载的曹锡宝《送梁阶平司农随驾木兰》诗,开篇场面宏大辽阔,但最终还是着力于梁国治随驾之事,尤以“晨捧金泥随辇草,暮翻玉靶落天鹅”一联,紧扣梁国治文武皆能(梁国治曾任兵部侍郎、湖广总督兼荆州将军)的特点,对仗工整精巧,令人赞叹,流传颇广。
说到曹锡宝,就不得不说起乾隆朝最最有名的大贪官和珅。说到和珅,许多人的印象就是贪,似乎除了得宠于乾隆之外,没有啥本事,总是被纪晓岚戏弄。其实,这都是后人丑化和珅而来的。看看和珅毕业的咸安宫官学招生条件与学制,你就知道,你与他的差距有多远了。清雍正六年(1729年),为教育培养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雍正下旨开设官学。校址设在紫禁城寿康宫后、长庚门内的咸安宫,此地原为明朝修建,为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居所。雍正七年,咸安宫内修理读书房三所。官学设管理事务大臣(于总管内务府大臣内特简)、协理事务大臣(于六部满洲堂官内特简)各一人,总裁满二人、汉四人(于翰林院侍讲学士充任),总管以下官员、教习及差役人员共九十五人。学生定额一百一十名,内务府三旗各十名(共三十名)、八旗满洲各十名(共八十名)。入学年龄为十五岁至二十岁,以十年为学习期限。学生在学期间,除供给学习用具及取暖防暑等项用品外,每人每月给银二两、每季给米五石三斗。而清朝一个七品县令的年俸禄(不计养廉银)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和珅、和琳(后官至工部尚书、四川总督)兄弟二人出身正红旗钮祜禄氏。正红旗不属于内务府三旗,只能选十人入学。在总人数十万人以上的正红旗中,兄弟二人若非天资聪颖,岂能脱颖而出。
曹锡宝,原来是举人,通过考试,入军机处任章京。由于不是进士,仕途有限,遂努力科举,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可是,刚考上即遇母亲病故,丁忧回乡,又得病休养了几年,乾隆三十年,返京入翰林院,一年后散馆,授刑部主事,后升迁郎中。几年后,外放任山东督粮道,负责山东漕粮的收储、转运等事务。由于漕运是清廷极其重要的经济命脉,故山东粮道署下辖卫千总(从六品武官),掌率运丁,领运糟粮。在曹锡宝任职期间,发生了一起一名卫千总的儿子因为索债不得,将另一名卫千总杀害的案件。曹锡宝被停职,交部议处。此刻,恰遇乾隆南巡路过山东,蒙皇帝召见,让他回京待用。之后,经大学士阿桂奏请,去四库全书馆效力。四库全书编辑完成后,按照国子监司业升用。注意,曹锡宝不是实际担任了这个职务,而是具备了这个任职资格,需要等待此职务空缺时方可实授。曹锡宝等了三年,这个职位也没有出现空缺。毕竟曹锡宝是在军机处工作的熟人,乾隆皇帝看他补缺无望,便特授其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或许是两次受到乾隆皇帝的恩惠,曹锡宝担御史,就想着如何尽忠尽职,为大清皇朝做出些贡献来。他的眼睛盯上了当朝最有权势的宠臣和珅。但几番打探暗访,实在没有找到和珅有啥贪腐证据,但他发现和珅的家奴刘全生活极为奢侈,而且其衣物、车马、房屋皆逾制。于是,曹锡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给朝廷上疏,在弹章中称刘全“服用奢侈,器具完美。苟非侵冒主财,克扣欺隐,或借主人名目,招摇撞骗,焉能如此。”曹锡宝想得挺好,拔出萝卜带出泥,只要乾隆查实刘全贪冒罪状,再顺藤摸瓜,一定能揪出和珅这只大老虎。
参劾和珅家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玄机。事关重大,曹锡宝也不得不慎重行事。他起草好奏折后,并没有立即上奏,而是先找了他的两位上海老乡,同样在朝为官的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商议,请他俩把把关,看看有啥疏漏没有。没有想到的是,这吴家兄弟,原来在咸安宫官学当过教习,是和珅兄弟的老师,与其有师生之谊。吴家兄弟考上进士后入翰林院学习,而和珅此时已经当上了满翰林院掌院学士,成为翰林院最高领导。按照过去的规矩,此期间的翰林都是他的门生。于是,吴家兄弟反过来成了和珅的学生。假如和珅不倒,这可能是一段师生互易的文坛佳话,但和珅被杀,这却成了吴家兄弟寡廉鲜耻的丑闻。同样的事实,因为人的不同而出现相异评价,也常常让后人无语。
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过,也有人说:“老乡见老乡,背后给一枪。”曹锡宝相信老乡,遇到是第二种情形。二吴得知消息后,马上与和珅通气。和珅则立刻指示刘全提前做好准备,毁灭了全部证据。
乾隆收到曹锡宝的奏折后,派皇孙绵恩前往刘全家中搜查,自然扑了个空。乾隆本来就有意偏袒和珅,如今调查结果又有利于和珅,于是乾隆就说曹锡宝是诬告刘全,陷害和珅。而曹锡宝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认了栽,承认自己是道听途说,并没有掌握刘全逾制的真凭实据。好在乾隆认识曹锡宝也有三十多年了,只是批评他是“书生拘迂之见”,给了“革职留任”的处罚,曹锡宝没有掉脑袋,也没有砸饭碗。换了别人,估计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曹锡宝被革职后,过了六年,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去世了,没有看到和珅倒台的那一天。又过了七年,乾隆皇帝驾崩,真正掌握了大权的嘉庆皇帝立马查办和珅,指出和珅二十条大罪。其中最后一条罪名,就是和珅的家奴刘全家产有二十余万两白银,比许多富商家庭还要富裕,算是坐实了曹锡宝的参劾。此时虽然曹锡宝已死,但嘉庆念及他当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行为,表扬曹锡宝说:“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为此,嘉庆特追赠他为副都御史,并让其子入仕为官,洗刷了曹锡宝生前一直蒙受的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