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读书的样子最美

        学习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耳边似乎还回荡着三味书屋里孩子们齐诵书的琅琅读书声,后花园孩子们欢闹的快乐,上课偷画画的场景,百草园挖何首乌的好奇,半夜听美女蛇故事的惊悚,似乎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同学们也还沉浸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乐趣中,仿写了一段又一段,还不过瘾,那就重温经典《朝花夕拾》。

        鲁迅一生没有写长篇自传,也没有留下回忆录,但他精彩自传的一部分,就是这本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曾称它为“回忆记”。它不是一本系统、完整的回忆录,鲁迅的初衷是写成若干篇系列回忆散文,记录自己童年、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初定总题为《旧事重提》,写一篇,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写完十篇,结集出版时,鲁迅构思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朝花夕拾”。这名字使我们想起鲁迅从小就极为喜爱的屈原《离骚》中的两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晨的花,晚上采摘时,自然不会很鲜美润泽。鲁迅在本书“小引”中也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有人说,要懂得中国的人和事就要读鲁迅。《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又带有自传的性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本书被纳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作为指定阅读的名著出现,用意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周四的读书交流会是同学们翘首以盼的经典节目,流程已经烂熟于心,早早地做好准备,分好工,做好课件,有朗读,有赏析……

      今天交流会的主题是《朝花夕拾》中那些对鲁迅成长有影响的人或事。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特别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狗 猫 鼠》,但今天的读书交流会,却让我看到了坚持阅读的魅力,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是不容小觑。

      对于阿长、藤野先生、衍太太、父亲、庸医、封建制度,分析地头头是道,精准,合理,深刻。对于鲁迅弃医从文,对于鲁迅对“正人君子”之流的深恶痛疾也是解析地很到位。此时我只是一位倾听者,旁观者。

      在教学上,我一直主张要紧扣文本,沉入词语,关注词语。师生在字里行间探寻、品味。今天让我惊讶地是对人物的分析,学生们自己学会了抓住文中重要的句子和词语,去赏析,去评价。难道这就是“教育无他,唯有爱与榜样已”吗?

        王崧舟说过,学生读文本,不外乎两种姿态:一种是站在文本的门外张望,一种是走进文本的家里端详。引领学生由“门外”而入“家里”,由“看客”而成“家人”,这就是一种角色置换。

      此时的学生就已经由“看客”变成了“家人”。学生带领我们批文入境,跟着鲁迅去他的童年少年彼此走了一遭。

      没有阅读就没有积累,没有阅读就没有思想,没有阅读就没有灵魂,没有阅读就没有明天。

        想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老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一起来读,一起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

        这样的课堂氛围难道不是我们每个老师最向往的境界吗?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教育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