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模拟卷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30分)
1.选D
【解析】自然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相关表述。
2.选C
【解析】现代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并且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3.选B
【解析】新课改中学生和老师地位的变化包括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
4.选C
【解析】人与人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要针对差异进行,即因材施教。
5.选A
【解析】略。
6.选C
【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来对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兴奋。
7.选B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8.选B
【解析】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9.选C
【解析】相对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测验,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0.选C
【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1.选C
【解析】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发展趋势、一般功能。
12.选D
【解析】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13.选C
【解析】课程的制定者是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的,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编订的。
14.选D
【解析】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开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15.选D
【解析】师生关系较为复杂,既包含感性的情感成分也有理性的授受成分,且理性的教育占主导地位,偏爱的度基本能够把握住。父与子关系更多的是血源上的亲情感性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双方角色定位明确,和谐默契,即彼此遵守行业规范,师者为师,生者为生,各司其职。
16.选A
【解析】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厂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17.选B
【解析】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等。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根据题干的描述,吃不到的东西就说是不好的,是给自己的失败一个合理的理由,是合理化也就是文饰的心理机制。
18.选B
【解析】测验的四度是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表示效度的一种方法,是将测量的结果与随后的行为进行对照。如果一种测验能够预测后来的行为,这种测验的效度就高。考生在答题的时候需要将信度和效度做出区分。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信程度,效度是一个测验的有效程度,即测验是否测得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东西。信度高的测验效度不一定高。而效度高的测验信度一定高。所以题干描述的测验的有效性指标是效度。
19.选A
【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有动摇性的人或缺乏坚定的行动目的,对既定的目的持怀疑态度,或对实现目的缺乏信心和决心。
这里考生容易错选的是B选项,意志的自制力。意志的自制力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由定义可知,意志的自制力是针对低档诱惑,自律自制,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来说的。
这里有一个小的做题规律。同学们如果在题干中看到百折不挠四个字,需要选择的一定是意志的坚韧性。坚韧性就是专指跨越一切障碍,百折不挠的前进。
20.选A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此学习的主体因素是学生。
21.选C
【解析】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22.选B
【解析】本题的题眼在“相似”和“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短语上。在涉及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规律的题目中,当题干中提到“相似”这个词时,选项一定是在“分化”和“泛化”中选,但具体是选“泛化”还是“分化”,要看后面的结果,如果能够区分,则选择“分化”,如若不能区分,则选“泛化”。这个地方还需要再次跟大家强调两者的含义,分化是指对特定的反应扩散到相似刺激上的过程。而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3.选A
【解析】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是需要,外部条件是诱因。
24.选C
【解析】经验类化理论以贾德为代表,强调概括化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应用到前后两种学习中。贾德在1908年所作“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25.选C
【解析】做笔记、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
26.选B
【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7.选A
【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
28.选A
【解析】布鲁姆根据知识与技能习得的心理过程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目标。
29.选D
【解析】《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30.选B
【解析】基础能力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最起码但又具根本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有的专业化能力,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尺度,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一般是通过长期的专业培训获得。核心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具有很强的教育指向性。科研能力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判断(每题2分,共计20分)
1.×
【解析】《爱弥尔》是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作品。《爱弥尔》集中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理想,卢梭强调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2.×
【解析】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个性,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同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会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另外,教育还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的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3.×
【解析】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并不等于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由此决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但同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5.×
【解析】课程资源按其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所以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精神内容。
6.×
【解析】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
7.√
【解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8.×
【解析】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9.√
【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性格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有好、坏、优、劣之分,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能直接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10.√
【解析】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如何结合,视情况而定,如果强调操作,示范为主;如强调学习的法则与原理,以讲解为主。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从练习曲线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前者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后者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为个体明确地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处于被掩盖的地位。
2.【参考答案】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变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验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3.【参考答案】(1)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基础的同时要求个性发展,开设选修课。
(2)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总体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特点。
4.【参考答案】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他认为,智力主要有以下七种能力构成:
语文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数量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参考答案】张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首先,从分组上来说,张老师是以就近原则来进行分组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水平分组,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就无法保证。
其次,老师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组内也没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会导致讨论的时候没有方向,或是一团乱。
第三,讨论的时间只有3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的思路可能还没有展开就结束了,最后很可能达不到讨论的目的。
我认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②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
③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④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2. 【参考答案】
(1)课堂问题行为即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应对策略有:人际沟通策略,主要包括倾听和诉说、信任和责任等环节。其关键在于积极地倾听,了解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信任学生有改进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让其承担起行为改进的真实责任;强化策略,如对于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和强化,对问题行为有意忽视等;对于一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采用一些惩罚措施。
(2)案例中张老师先是责骂学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改变不良的课堂气氛,而后又有转行的想法,这种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对于张老师,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摆正心态,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其次,找出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最后,着手解决课堂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预先建立课堂常规,明确学生的行为标准;正确地运用奖励和惩罚;体现一致性、公平性和个别差异性。
1b1c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