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

【学而第一】第13节 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

 闻: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①复:实践,履行。②远(yuàn):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这段话讲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 “信”,约信,承诺。“义”,义理,朱熹说“事之宜也”。“复”,朱熹说“践言也”“言可复”,即兑现承诺。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承诺合乎义理,你说的话就能得到兑现。反过来说,轻诺必然寡信,你碍于当时的情面,轻易承诺了自己做不到的,或不该做的,不合义理的、不合实际的事,到时候就没法兑现承诺。以慎始才能善终,实现诺言,关键在承诺之前,不在承诺之后。在承诺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轻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恭敬,但必须合乎礼节。朱熹说“致恭而中其节”。不要过分,过分就显得轻贱,成了献媚,自取耻辱。所以施敬于人之时,也要斟酌恰当。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是依靠。你今天依靠的人,必定是可以亲近的,你有道义,他也有道义,相互真诚,不只是一时相依,以后也依靠得着。不要利益苟且,暂时相依,明天又得翻脸。“亦可宗也”,就像同宗、宗主一样,终身可以相依。

  思:礼的形式不多说了,坐、卧、行、站、言谈举止、甚至穿衣戴帽,多了。就礼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做人谦卑,表露出来的言语举止要对人恭敬,不说有情绪的话,不自高自大,更多是态度上的问题,而更复杂的事情在于即便你心态是平稳的,也懂得尊老爱幼,上下有别,很有可能我们懂的只是一个大面,细节的问题把握才是关键。

 此话是否当讲,此事是否当做,何时讲或何时做,到达什么样的程度,讲或做的方式是直接、间接的温和探讨式的、还是强势权威式的,能否因人因事而异;不该管或管不了的事是否也想上去帮忙,热心没有错,但别帮倒忙或自找没趣、自取其辱;真诚也没错,真诚也不是实话实说,但说出来的一定是实话;你对他人是愿意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关乎礼的问题复杂着呢。

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在家你是父亲、儿子、丈夫,在司你是既是上级又有下属还有同僚,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角色不同,距离不同,对不同的人或事近了远了都不合适,都不成礼。违和感这个词很玄妙,比如得意的事说给家人听没事,说给别人听可能就是炫耀,就是无礼了,耀而不亮就是合适的,论语和道德经里都有讲这方面的智慧。

修:礼,首先是尊重人,要有人贵意识,让别人觉得跟你在一起舒服,在一起不是闲聊,是在家、在司以及与朋友共同谋事当中;此外还要深刻理解人格意识(人己无分别)、孝悌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近于义 恭近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