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而求甚解》阅读笔记10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

对文艺的解读,我自认为自己理解的不够深刻,看到叶老先生通俗易懂的解读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许自己把文艺想象的太深奥了,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却总感觉游离于文艺之外,而并非能够深入其中的内涵,正是因为自己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全面,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对文艺的解读。这份差距是需要时间和阅读量积累才能解决的,也更加激励我继续阅读的信心。

很多时候,课文是不配插画和配图的,在讲述过程中,条件便利一些的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图片进行景观、人文方面的展示,也有的直接通过教师语言来描述。还记得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正好大学同学在桂林旅游,我提出不情之请让他帮我拍桂林的美丽景色,虽然文中介绍的很美,但我还是希望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不能说文中的辞藻不够华丽、语言不够细腻。但在讲课过程中能够收集并展示当地景色图片会引起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共鸣,这一点虽然和叶圣陶先生的理解有偏差,但我在教学实践中真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反观本书的观点,也给予我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的启发:通过文字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在讲述《黄山松》一课时,作者将具有代表特点的松树一一介绍,移步换景的写法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心驰神往的感受。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的画面中,我将难题抛给了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习讲解。每一小组讲授一个代表性松树的内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认知理解,组织语言进行阐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中产生思维发散的火花。课程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想象,学生对黄山松的理解也超出了课本认知,每一个人都收获满满,也符合叶圣陶先生对驱遣想象力的认定。这是一堂常规课,但就是这样一堂普通的常规课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思考。在启发学生想象力的时候,我更多的感觉是发散学生思维,超出文本的解读,文字毕竟是生硬的,而现实生活确实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感官体验。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会滔滔不绝的将相关联的事物融合到一起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们交流思想、见解,更加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想象力,更多的是联系实际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体验,通过文字进行阐述。结合作者当时写作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来解读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作品当中,感受字里行间带来的视觉冲击体验、环境造就的心态、历史背景赋予的悲欢离合,就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读书而求甚解》阅读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