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里的教育观

时常会搜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片子来看,希望从中吸取点技巧,可以用在自家熊孩子身上。

摄影: suiguiyun

《为人师表》(Stand and Deliver)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电影,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的是一个数学老师埃斯卡兰特教一群贫困的南美移民子女,取得AP微积分的好成绩,从而进入名校的故事。看完后发现,这部电影与最近新出的《嗝嗝老师》大同小异,这是后话。

重点来了:这帮学生基础差,父母几乎都生活在最底层,移民家庭生活勉强维持;打架、谈恋爱、逃课,想象不到的顽劣,学校也几乎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如果你没有成功的渴望(ganas),我会给你,因为我是专家。”

这是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且看埃斯卡兰特是怎么诱导学生学习的吧:

实物教学,上课带着刀,学生们吓了一跳,实际上他要切苹果,帮学生理解分数;

尊称学生的外号,他们愿意生活中像黑社会老大,这不难,在老师这里,你就是老大;

苦口婆心劝家长,让孩子在餐厅当服务员,远不如等她大学毕业了,回来帮你经营餐馆;

教孩子们付出,假期补课,在像闷罐一样的教室里学习,声称心静自然凉。

……

见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并没有实际展现一群落后生如何学习的。

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还好,毕竟教课与刻苦学习的画面,可能真的不容易拍出新花样。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埃斯卡兰特给了学生足够的关心,足够的爱,足够的尊重,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被激起,觉得老师跟他们是一伙的,老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被自己的力量驱动,才有了上进的热情。

《为人师表》里体现的,是老师如何循循善诱,老师发现学生们的长处,正向引导。于是培养兴趣,发现优点,不因为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而忽视、甚至压制学生,这应该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学生积极向上,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保持了学生的天真、快乐,自然而然就会纠正很多缺点,至少品行上不会出现大问题。电影里,老师没有一味地强调课堂纪律、作业、早恋、逃课问题,这些问题被积极正面的行动、成绩所取代,最终学生们进入了名校,成为了社会栋梁之材。

试想,如果老师仅仅盯住学生的缺点不放,肯定会摁下葫芦起来瓢,问题会层出不穷。老师的工作完全会陷入恶性循环,多少工作的激情都会被磨灭。

摄影: suiguiyun

在全民打鸡血,中年老母普遍焦虑的年代,孩子们不再为了摆脱生活的窘境而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呢?这几乎是家长和学校面对的普遍问题。

我从《为人师表》里学到的经验,就是教育过程中要抓大放小,培养兴趣,发现优点,不过分强化孩子的小缺点,引导孩子尽早发现自己的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人师表》里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