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丝蝶变,路在何方

湖丝蝶变,路在何方

辑里村,一个名不见经传、地图上都不一定有标注的小村落,却在1851年已名扬世界,在英国伦敦的首届世博会上,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然而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曾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已渐渐没落,当年的荣耀都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至2010的上海世博会,才将这段埋藏的历史重新挖掘出来。可颇具有戏剧性的是,就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前的9月,辑里村最大的一家缫丝厂,也随着全国丝绸行业的萧条浪潮而“自然而然”地倒闭了。

辑里湖丝的“回光返照”随着上海世博会的闭幕又很快衰落下去,纵然有着一些人希望重振湖丝,却也独木难支,难以力挽狂澜。在现代,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才能让辑里湖丝重整旗鼓,再创当年之辉煌,这是一个绕不开的的命题。辑里湖丝眼下有着太多的问题继续解决。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们更多地选择进入工厂或从商,少有人坚持从事养蚕种桑,仅余一些老人,致使蚕桑业出现断代,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传统的丝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下降,从经济学方面讲,没有市场就没有供给,人们对传统丝绸需求的减少也导致了蚕桑行业的衰落。

辑里湖丝的危机迫在眉睫,发展、改革是其必然的选择。危险,从来与机遇并存,新时代的科技给湖丝造成了打击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新的契机。就像顾敏琪老先生曾说“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设备,能够用冰箱把蚕茧冰起来,所以我们一个星期之内,要把所有的蚕茧丝抽完,如果不抽完,蚕茧就要化蛹了”。冰箱给抽丝带来了更多的时间,而这仅是一个极小的方面。除此之外,科技发展带来的传媒变化,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给湖丝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其次,产业化、规模化的蚕桑发展道路,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制造更大的利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同时,还可以尝试蚕桑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仅将蚕桑应用于湖丝,还可以开发桑果酒、饮料等。

事在人为,辑里湖丝的传承、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还要将更多的人才引入该行业,思考发展道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辑里湖丝的蝶变之路。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徐金鹏

2018年7月1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湖丝蝶变,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