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阅读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
帕克 帕尔默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大学教授,是哲学、社会学家,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来编写这本书,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他反复地修改多次后才定稿的。由于身份的限定,他在《教学勇气》这本书里一直都在思考、探索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他自己也曾一直将这本书的读者定位于高等教育的师生。直到1994年开始,他才开始与22位幼儿园以及小、初、高教师一起合作一个“教学勇气”的项目,开始用静修会的形式帮助这些老师探索自己生活的内心景观,也正因如此,这本书不但成了个学段教师的内在心灵探索的“导引”,而且也拓展到了不同行业人士那里,同样也成为了他们心灵探索的“引导者”。
后来这本书进入我国后竟然也受到了不同学段老师的青睐,成了净化许多中国教师内心世界的奥秘之作。而且在这本书在获得了青睐偶,还被不同学段老师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感受,而从中收获的经验感悟,不断滋养和更新着译者对帕尔默先生思想的理解,让我们在理解这本书里的核心概念——人身认同与完整时,更加的有信心。
在过去的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反复将每个文字阅读了不下三遍,似乎才对作者帕尔默先生在本书第二章里所阐述的内容有了那么一点点浅显的认识,这也让我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恐惧”,看来今后自己的阅读能力更有待提高,知识积淀更有待于加深呢。
既然深感“恐惧”,那么我们就从章节名《一种恐惧文化一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开始吧。只是不知道这个题目中的“恐惧”是不是自己当下的“恐惧”呢。
在章节开始的那段诗歌,依旧语言很美,已经很深奥——
日复一日
我振翅寻觅,温恭求真
却深感难尽人意
我的心声、呼央,没人理
世人啊
只信实、紫强、斗カ
我雀跃,朝求知之家探求
拥抱每一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
鼓翼奋飞
带迷路的孩子家归。
利笔伸正义,
力透纸背。
我为正义伸张;向上面解释,
正义的名堂繁又长。
中并正义也孤独难当
——威廉・斯塔福德( Stafford,W)《受启发的导师》
在这章里,作者提及了“剖析恐惧”、“有问题背景的学生”、“教师内心的恐惧”、“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以及“不要害怕”这样五个小标题。猛然一看,这样的五个标题彼此之间似乎毫不关联,而且与书本的“教学勇气”也不怎么能够搭调。可是,当艰难的读完才发现,这五个小标题彼此之间有“从浅到深、从理论到现实”的逐层深入的关系,而且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本书“自身认识和完整”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的。
先说说“剖析恐惧”吧。说到恐惧,除了缺少自我认知的因幼儿,但凡是认知正常的人都会理解,且都经历过吧,这里的恐惧不是我们生物学、心理学的恐惧,而是应用到了它的引申义,是一个大的范畴里的“害怕”,或者说是“逃避”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为前面我们知道,优秀的教学总是要建构起种种的联结,而这里作者却告诉我们,因为恐惧,所以我们被迫分离,从而缺失了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结。他试图想从一种更深的根源处,找到为何我们的教学“不优秀”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组成要素无外乎有教师、学生以及学科,再拓展一些就是同事、领导等等。本该这些因素彼此联结,深入联系,我们才可做好教学,可是一些例如教学结构、教学机制等等外在的因素令我们“恐惧”,加入这种外部的因素不是植根于压迫我们的内心世界的特征——恐惧,那么这种“恐惧”就根本没有力量将我们教学中的各要素分离,那么教学便会顺利、优秀。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些外部因素很多时候就是教学要素所“恐惧”的原因,一旦“恐惧”出现,那么它势必将教学的各个要素分离,恐惧关闭了一切“求真实验”,也禁锢了我们教学能力。事已至此,我们的教学还要如何变得“优秀”呢?
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教师是“恐惧”的,学生是“恐惧”的,这种恐惧不但是对多元性观点的恐惧,更是假如接受了观点后对会产生的冲突的恐惧,更是在冲突中怕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就如同我们俗话说“前怕狼后怕虎”一样,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应对恐惧上了,如何还有精力去考虑别的?
因为恐惧,彼此分离;因为分离,教学失望。
任何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的,恐惧有病态的,亦如上述,但是恐惧也有其好处,又如“加缪恐惧”。这种恐惧就如同他在书中写道“旅行给人的价值就是恐惧”,犹如我们说“是意外,也是经验”,如是说,我想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因为这种恐惧让我们处于了真正学习的边沿上,它能让我们对真正的学习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它是一种健康的恐惧,一种能够强化教育的恐惧。
那么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为何会恐惧呢?
在“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里,我深深的理解了作者阐述的观点——学生被误解、被忽略、被边缘化,这些其实都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我们经常会说“学生一年不如一年啊”、“现在的父母真的都不服责任了”、“现在这社会的负面影响太多了”等等,出如此类的言论,我们都从来没有怀疑过,绝大多数的同事都是认可的,可是帕默尔先生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些“抱怨”其实是我们的自我防卫手段。其实,在任何职业中,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而且正是这样的抱怨方便地减轻了对学生的责任,同事也减轻了解决学生问题的责任。而且也加剧了彼此间的分离,造就了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其正确与否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对学生内部状态的诊断——设身处地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样的说法确实确定不疑的。只有这样去做,我们的才更有可能提出更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当学生被边缘化,被忽视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沉默、退缩、玩世不恭、狂妄张扬”等便是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因为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
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时时处于这样的“恐惧时刻”,作为和他们联结的教师,是不是也会被“牵连”,而导致“恐惧”呢?答案是确定的。
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长期以来,我们都觉得这很正常,可是今天的阅读却让我开始怀疑,开始反思。也许,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一个人当他开始否定自己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抵制在别人身上看见的任何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能让我们指导者及的真实状态。在我国,《旧唐书·魏徵传》里就有这样的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旦转过身去,再明亮的镜子也会黯然失色。教师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一种“恐惧”的产生,尽管中其中原因有外在、有内在的,可是我们依旧得清晰地明了一件事——任何在最后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可能最初都感觉像个祸害!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会为服务于学生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以及我们自己的恐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最终战胜恐惧,我们就得知道“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都是“不知者不惧”“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等,那是因为未曾认知,怎会恐惧?在这个世界上,决定任何事物的除却主观,还有客观,如果我们一直不能讲主客观分离,清晰的认识他们,只是一味的遵从客观,却忽略了自身的主观,缺少了对自身的认同和完整,不能很好的认识自我,认同主观,那么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恐惧的根源,永远也克服不了恐惧。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亦是这样,当代中国的复兴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对于帕尔默先生的恐惧我也只能理解到这些了,但是最后我在心里很明晰一点,那就是恐惧是能被克服的哦,而且克服恐惧的核心宗旨就是:不要害怕!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内心一直渴望着联结,无能论事浩渺宇宙的星辰,还是拥在怀中的心灵,我们自身和世界的他者亲密无间的联结将永远是我们美好的向往。
因为,未来我们将会不断突破自己,突破的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方式,更将会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