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 吴对楚,蜀对巴,落日对流霞。
    酒钱对诗债,柏叶对松花。

  • 驰驿骑,泛仙槎,碧玉对丹砂。
    设桥偏送笋,开道竟还瓜。

  • 楚国大夫沉汨水,
    洛阳才子谪长沙。

  • 书箧琴囊,乃士流活计;
    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


:春秋战国时期,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另东汉末期,孙权在今江苏南京称吴王,是为三国时期的吴国,亦称“孙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位于湖北湖南地区,战国时期曾为“七雄”之一。

:西周中期以后,居在四川的氏族首领蚕丛自称“蜀王”。公元前316年被秦灭,置为“蜀郡”。另,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汉帝,是为三国时期的蜀国,亦称“蜀汉”。

:相传商朝末年,以廪君为首领的氏族,在湖北、四川交界地带不断发展。周武王克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置为“巴郡”。

诗债:别人索诗或要求和诗,尚未酬答,有如负债,故称“诗债”。唐白居易《晚春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

柏叶:指柏叶酒。柏叶后凋而耐久,古代人取其叶泡酒,元旦共饮,以祝长寿。南朝梁庾肩吾《岁尽》: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盛有葱、蒜等五种辛味的盘子)。

松花:指松花酒,用松花浸的酒。唐岑参《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

驰驿骑:旧时官吏急召人进京或奉差外出,由沿途驿站供应差夫、马匹和粮草,兼程而行,不按站止息,叫“驰驿”。明何景明《鲥鱼》: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泛仙槎:古代神话中能往来于海上与天河之间的木筏。

设桥偏送笋:《南史·范元琰传》载,南朝齐国范元琰,家贫,以种菜为生。一天夜间,他发现有人进其菜园偷笋,他怕小偷过沟跌伤,就砍树架木桥,以方便偷者出入。为此,小偷感到惭愧,把偷来的笋又送了回去。

开道竟还瓜: 《晋书·桑虞传》载,晋朝的桑虞为人仁厚,其宅北有瓜园,有人越篱笆偷瓜,他怕篱笆有刺伤人,就开出篱道,便于出入。偷瓜人抱瓜出来时,发现开道,感悟,竟送回瓜,叩头请罪。桑虞仍尽送其瓜。

楚国大夫沉汨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战国末期,楚国贵族、大诗人屈原,学识渊博,官至三闾[lǘ]大夫。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佞臣谗害而去职。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后,他自感自己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感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洛阳才子谪长沙:《汉书·贾谊传》: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少年即博学才深。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他好议论国家大事,遭重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任长沙王的太傅。

书箧琴囊,乃士流活计:书箧:书箱。知识分子以读书抚琴为生活乐趣。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断绝与世俗的往来交游,欢喜于与亲友说知心话,以读书抚琴解闷愁。

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清闲雅士以药膳茶道为生活追求。宋苏轼《朝云诗》: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因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宋赵师秀《龟峰寺》:野蔬僧饭洁,山葛道衣轻。扫叶烧茶鼎,标题记药瓶。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