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组件化思考-流程篇

入行以来,侧重点都是偏向前端即所谓的C端,较少触及后台项目,细细数来不过三四个而已。最近再次从0到1完成了一个后台项目,感触颇多。借总结复盘之机,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不管是流于表面也好,或是对你帮助自然更佳,一同共勉前行。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生命周期

三、阶段拆解分述

四、总结分析

一、项目背景

产品定位:满足内部孵化项目后台管理、统计分析需求,代号为PGD后台管理系统

目标用户:母公司的品质合作商、已经合作的渠道商、孵化项目的运营人员

痛点:重要的用户数据、交易数据、商品数据部署在第三方平台,且分布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产品目标:通过线上、可视化平台进而降低操作门槛、合作限制,减少核心资源的投入和依赖,从而有效的提升平台的渠道商入驻率和商品的质量。最终形成平台性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二、项目生命周期


如上图所示,后台项目产品的流程与前端项目相比而言,有些节点还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启动-产品需求挖掘  →  启动-功能需求挖掘 →  执行-规划、立项、评审  →  执行-需求、设计、评审、测试   →  执行-开发、测试、验收  →  收尾-发布、数据监控 → 收尾-复盘总结、迭代需求,六个阶段。

三、阶段拆解分述

3.1、启动-产品需求挖掘

产品需求挖掘,如果从岗位划分来说是产品经理的职责范畴,可是作为体验设计师,你如果不参与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后续在理解业务深度上是有可能存在偏差的。所以,建议相关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产品需求初立,即加入讨论。当然这个恐怕需要结合不同公司,不同合作团队来看哈,有些产品不一定乐意体验设计师提前介入。

3.1.1、目标用户分析

不管是B端产品,还是C端产品,搜离不开客群用户。KCL项目的用户群体,其实有些不同。如上图所示,分为三大群体:所在内部孵化平台运营人员、入驻渠道商及渠道商下属的门店相关人员。

不同群体又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这就需要在进行目标用户分析的时候,注意不同用户需求问题的收集,并设置不同的登记编号。

3.1.2、用户目标分析

改版或者旧版架构关系如上图所示,平台对于服务商下属的门店没有影响和控制力,门店出现服务差评或者用户投诉的时候,只可以通过门店的上层服务商进行处理,这种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平台品牌传播。

因而,项目平台希望新版后台项目可以加强对于商品、门店、商户的影响和控制力。避免因为入驻商户或门店的服务影响到平台自身的品牌建设。


改版用户目标

3.2、启动-功能需求挖掘

功能需求挖掘的核心在于需求的管理和排序管理。当然,对于明确目标用户同样重要。目标用户客群是筛选需求层级的标准因素之一。因为与C端不同,B端的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通常不会是同一波人,并且价值优先级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故在权衡决策产品时,不仅需要从多层级来进行综合平衡,需要更加关注对决策层和管理层的价值。决策层,可能是业务方的boss们,也可能是上级主管层。

而我们获取需求的方式,一般主要分为业务需求、技术需求和功能迭代优化需求。业务需求又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例如所在KCL项目来说,我们除内部KCL业务场景的需求,还有母公司分配过来的需求。技术需求的基数一般比较小,这种需求主要存在于外部需求情况下会产生技术类需求,一般都是由业务需求产生技术类需求。各种需求汇集成需求池,对于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就显得极为重要。

3.3、执行-规划、立项、评审


嗯…,其实这个阶段,我暂时未参与。上图中关于立项的细节,主要是通过一高级产品朋友获知。关于规划立项这个,据说一些大厂有的是由产品来推动,有的是由高级体验来推动立项,立项通过后,需要负责人协调各个部门资源去推动你立项的细节,上线之后的指标会直接影响你最终的考核。话题跑远了,关于立项这个环节,依不同公司和项目团队自定,非必要环节。

但每次发起需求时,也需要明确产品的价值,如何去衡量收益,是否与项目、公司目标有关联,是否一致。这个对于接下来的需求排序和交互方案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价值。

3.3、执行-需求、设计、评审、测试

3.3.1、需求评审

由上一个阶段筛选初步需求优先级之后,需要进行需求评审。需求评审的参与方,一般包含业务方、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视觉设计师(非必须)、研发(此阶段可不参加)。之后依据确立当前版本的迭代规划,开始交互方案设计。至于界面设计,需要看后台项目的实际情况,KCL项目来说,因为并未采用比较知名的设计语言框架,所以,需界面设计师介入。一般如果采用了例如antdesign设计组件的时候,一般不需要界面设计师介入的。

B端产品更多是通过技术实现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对企业流程进行优化升级,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而C端比较追求极致的简单好用。在整个产品设计上比较侧重用户的感受,偏向精心打磨页面与交互,尽量少让用户做选择,以保持产品的易用性与流畅性。

3.3.2、设计

在考虑交互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产品的信息架构设计,这其中菜单结构设计、菜单功能父子级梳理,内容信息布局——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下(左右)结构又是重中之重。所有这些,必须都是基于业务流程来考虑。


如上图(平台管理员权限图),在不同级别功能权限设置上,需要考虑的是符合用户的操作预期和平台本身的运营成本。例如KCL项目来说,商品的控制,最初是考虑商户同样具有操作权限的,但是在后续与业务方沟通之后,发现其本质来说,平台上售卖的商品资产状态已经归属于平台。之所以,会需要商户入驻,主要是为了解决C端用户购买之后,去线下核销的时候,确认资产合法性的。

在交互设计或者界面设计过程中,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组件化。组件化搭建设计界面对于设计后期维护,对于减轻研发的成本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但是要搭建组件化项目,这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从0到1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开始就确认搭建组件化设计和研发是最为理想化的;二是从1到N的过程中,这个时候,要么一点一点的修改前端显示和模块化功能,要么就是集中另外一组人力且有一个牛逼架构师,快速搭建新的平台,后续转移数据。

设计过程中,最好需要考虑CRUD原则(crud是指在做计算处理时的增加(Create)、读取查询(Read)、更新(Update)和删除(Delete)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简写)和RBAC模型(RBAC(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模型的核心是在用户和权限之间引入了角色的概念。取消了用户和权限的直接关联,改为通过用户关联角色、角色关联权限的方法来间接地赋予用户权限),特别是对于后台项目的设计体验有很大帮助。

3.3.3、交互评审

关于交互评审,此处不同团队又有不同情况,UED团队比较小的,一般都是产品兼职交互方案设计,此时,方案需要在产品部分内部进行内审,这个内审,一般超过两次为佳,不然……哼哼,能力不佳的影响会不由的在别人印象里滋生。不管是内审还是外审,都最好自己设计一个自我审查表,走查一遍,以避免不要的低级错误出现。对于中大型UED团队,交互方案一般都是用户体验设计师来主导。同时也是由体验设计师主讲。

3.3.4、测试

这里的测试,与后续技术测试无任何相关性。此处的测试是以交互方案或者界面方案为基础,设置跳转动效逻辑之后,行程的与正式功能相差无异的操作体验测试。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方案中不合理或者存在的问题。

3.4、执行-开发、测试、验收

开发技术评审,建议是尽量可以参加的就参加。这也是在KCL项目中,感受颇深的一个体会。虽然说研发内部评审的时候,更多的是讨论技术可行性,以及工时预估等。但是如果可以及时并根据每个人分到的模块,可以有效的控制deadline的风险,以及上线排期和排队审批流程。特别是产品或交互方案设计的关键流程,要熟知是哪位研发负责,后续沟通中,如果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协调资源进行补救。

技术测试的时候,作为体验设计师或者PM,最好与测试同学就各种细节,和衡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沟通。不然,彼此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小误会。存在依赖关系的API是否已经开放完毕,非关键流程的数据指标没有及时产出,是否转移下一期。问题无法一一言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测,注重的是功能的可用以及局部和异常处理。对于项目的整体和体验并不会关注。所以,对于交互体验,还是需要体验或PM亲自验收的。

对于产品验收和体验设计验收,正如上文所说,与技术侧关注点不同。重点在于界面视觉元素的布局是否符合用户预期和使用习惯,功能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认知,信息获取是否增加了学习成本等。验收结束,一定要输出一份验收记录。记录当前遗留问题和已完成功能,主要是为后续迭代规划或者移交工作留存记录。

3.5、收尾-发布、数据监控 

当各项验收基本无问题(主流程走通=上线标准),App端经常会用到白名单、灰度、A/B test等方法进行小范围试验,然后开始逐步放量,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效果,例如:今日头条非常喜欢搞A/B test,然后通过两个方案的数据对比来决定最终哪种方案。

对于Web端的产品,因为没有版本这一层限制与隔离保护,当服务上线时,更需要产品经理做好信息公告,用户反馈的收集工作,特别是在服务迁移时更是如此,才能做好平台与数据的平稳过渡、快速应对。在KCL项目中,主要遇到了数据迁移和上线放量内测阶段出现问题较多。B端项目,和C端项目测试有个很大差异——B端用户,使用你的系统或项目都是循序渐进的,甚至试用半年以上都有。当然,如果品牌背书过硬,这个时间线就会比较短。

数据监测的软件非常多,可以根据团队选取适合的。因为母公司采购原因,后台数据监测经历过易观、数仓、还有集团内部的自研系统。总体来说,个人觉得易观还好。其他的学习和掌控数据指标方面稍稍需要增加一些学习成本。

3.6、收尾-复盘总结、迭代需求


对于复盘总结来说,如果团队工作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作为B端产品来说,好用、易用不是首要衡量标准,但是如果可以做的体验更好,对于后续市场的占领也是一个优势。与C端产品比较大差异的是,对于用户的感受,B端产品最好是可以与用户访谈交流的。因为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其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实际的调研比单纯的诗句更具有说服力(C端产品另说)。

这个阶段,复盘总结和规划迭代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迭代需求的规划,其实就是一个新的项目流程的开始。这点对于不同团队有不同的后续,有的做完从0到1之后,是规划下一版本(小版本两周一迭代,大版本一个月一迭代,遵循MVP);有的团队,却是需要移交后续团队去运营,接下来是新的项目的从0到1流程。

四、总结分析

这六个过程,从思维层来说:仅仅是自己从实际项目中考虑总结的一点个人看法。其中对于PM或者体验设计来说,重点在于启动和收尾,把控好这两个阶段,对于项目来说起码成功三分之一了。中间主要看的是团队资源和实力。从界面层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组件化的规范。掌握好组件的利用,对于构建交互方案、对于与开发对接和沟通会让你有想不到的惬意。关于组件化的思路,可以看看另外一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B端组件化思考-流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