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0.2 | 年纪轻轻开那么开干嘛?

image

“摄影首先是记录,其次才是表达”

——摄影入门课印象最深的一处,这个观点带给我的思考比想象更多。

先说记录。

不喜欢用图片或者文字等形式记录,或是纪念,比如不看重生日(更喜欢假日),也没有日记周记手账本。试问,值得记住的故事、情绪、人,多吗?“生死之外,再无大事。”有些刻骨,有些铭心,有些滋养成长,但都不一定要寄情于物,提醒自己一定要记得。真正重要的都不用花心思去记录,他就沉在你的心里,渗入毛孔,让你丰富,然后让你成为你。

但是!

细想来其实我并不清楚这些观念怎么形成的,就这样在脑子里生长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仿佛还很坚定的样子。这非常危险,不是吗?

——为什么不喜欢记录体验?因为我是这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不知道。

“不记录就是最好的记录”称得上支撑我没心没肺活这么多年的“处事原则”之一,但一层层剥开来讲,这并不是我经历的总结,而且严重怀疑这是其他什么中二的人留下的“思想尸体”,没经过推敲我就让他存在脑子,并身体力行成长为另一个“中二的少女”。

想事情没个定准可能并不是因为有趣,而是思想的建筑参手的人太多又没仔细筛选。

“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做到了吗?没有,而且根基还不稳。

上大学后心变得柔软也敏感很多,对感受世界好像长出了更多的触角。确实,“除了生死,哪一件事都是闲事”,但闲事如果是美的,不需要刻骨铭心,不需要影响有多大,哪怕只是短暂的触动和欣喜,这一份“美感”就值得花心思记下来。当然,它是形式,但只要不被形式绑架,对初探真实世界的纹理其实有所助益。更何况,记忆还会说谎。

这样记录还有一个好处——现阶段突然有契机回顾以往的时候,不至于太惊讶和羞愧于“哇 没想到以前我是这么的傻X / 这傻X是谁? ”

所以对于记录,我现在有了一个动力,就是审美,而且贪心地想记录审美的历程。虽然回顾以往的经历,发现令人无奈的“黑历史”居多,但自我鄙视的时候其实是很爽的,你承不承认?

再说表达。

很多场景下,我已经失去了表达欲,更多是在大范围的看、听、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怂。没心思改造别人,警惕别人改造我。但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所描述的,在我警惕之前,或许别人已经改造好了。比如为什么我热衷于暗恋?为什么赞同“没有误解,所有的误解都可以理解”?

别人回答不了,我现在回答也难。或许确实是“树洞体质”,再者是我变化太大,碰撞的思维难以自洽。冲突和选择会刺激我梳理清楚,现在就先这样吧~

表达欲和平常话多话少是两回事。平常我是个笑点低的话痨,但多半是些自认为好玩的吐槽,或是在B站狂刷弹幕表白喜欢的up主;倒是想分享笑话,不过至今没有把一个笑话完整讲完就是了。

然而对有关为人处世、敏感社会新闻的话题,关注从来不起头,尽量不接话。对这一点态度我很坚定,这是我深思熟虑得到的结果。

毕竟,需要警惕的不是冷漠,是“愚善”。

人们都说,“在鸡蛋和石头之间,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一边”,试问,你怎么知道,怎么分清楚,哪边是鸡蛋,哪边才是真正的石头?

我对“愚善”的人早已经不是警惕,而是憎恶。愚善比伪善更可恶,因为你还拿他没办法。哀其不争,怒其圣母,眼瞎心善,活该惨淡。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

因为回顾到我的青春期,就是一个本质“圣母倾向”的人,干了一些蠢事,别人还不忍心责怪。圣母刻奇我流血,年纪轻轻看那么开干嘛?错了就是错了,希望以后分清楚主次,学会拒绝,更好地琢磨人性。

为了更好的表达,写作是我想打开的一个窗口,可能以后照片也是。还有一种方式,没有采用是有些愧对自己的,希望在我更自信的时候,可以重拾,就先不提吧。

所以现在,重新审视【记录】和【表达】,重新审视莫由来的一些中二态度,继续培养审美,多做一些临死都觉得值得的闲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0.2 | 年纪轻轻开那么开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