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missile wants -第三章 技术终将趋同

第三章 技术终将趋同

  技术的发展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总是由高技术的领先企业向落后的企业扩散,反之则不能。与牛顿力学体系中改变自身状态需要额外的能量相反,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即所有的事物都在缓慢的分崩离析。

1 技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熵这个词解释起来很费劲),通俗的理解:自然状态下热量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且是不可逆的。技术的发展,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总是由高技术的领先企业向落后的企业扩散,反之则不能。从人类文明的开始,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世界上很少国家、企业能一直能保持持续的领先,从大时间维度看这是一个震荡、波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或许这种“技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才是技术推动的源动力,因为有不平衡而扩散、由扩散而导致发展。历数世界领先的国家或人种,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这些文明悉数登场,却没有那一个文明能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几百年的企业发展历史,从东印度公司、洛克菲勒石油帝国、通用公司、索尼、IBM、微软、谷歌,这些在各自的时代富可敌国的公司也敌不过时间而成为过眼烟云,但是只要在各自的时代灿烂过,谁又真的会在乎苟且的永生呢? 我们往往在想,如果当年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没有俘获唐朝的那些技术工匠,他们可能得推迟几百年才能掌握火药和造纸术;如果没有克格勃特工盗取美国人的原子弹技术,可能俄罗斯也不会那么快掌握核技术。我承认历史很多时候具有偶然性,但是也存在必然性,从大的方向上看,没有人能阻止技术的扩散。以前我们阻止不了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技术向西方传播,同样西方从文艺复兴后发展起来的技术也无法向我们屏蔽,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有其源动力,要限制这一源动力的推动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必然的。联合国流氓五国一直限制的核技术扩散,但也没有阻挡住阿三、老巴和三胖子他们对拥有这项技术的热情与决心,只要有轮子发明了,哪怕再限制、再封锁,独立重新发明轮子也将是必然的。

  很多文章小说,用不同的视角来解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和规律,“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过分析这些问题时,大家的思路都是出奇的一致:抛开繁冗复杂的具体历史的细节,从一种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必然性(当然这种分析难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证明,历史绝对不是“一堆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姜戎在《狼图腾》中,用狼性文化与牲畜文化来解释中国几千年朝代的变迁,当中华文明的牲畜性超过狼性时,那么强势的狼性文明就要侵略中原,如两宋、五代十国;当中华文明的狼性文化占主要时,就会对同样狼性的游牧文明就行打击,如两汉与明朝。忘记了是哪一本书,从金融的角度,解释了在美洲的白银大量中国,而强大的明朝出现经济危机走向衰亡,而清朝的衰败源于在世界处于金本位替代银本位过程中,从这些角度看这两个朝代走向必然的崩溃。作为一个纯理工男,我想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这些,看似也能,与牛顿力学体系中改变自身状态需要额外的能量相反,世间万物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和秩序来维持自身,即所有的事物都因扩散而在缓慢的分崩离析。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回答,一切力学现象原则上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电磁现象的分析,已形成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这是电磁场统一理论;至于热现象,也已经有了唯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它们对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统计规律,几乎都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总之,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这种思想当时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来已久,但后来的事大家也都清楚,也许那段事件可以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吧。所以说技术的发展也与热力学不一样的地方,在趋同后(或者说没有明显的进步的时候),技术不会像热力学归于一片死寂,它仍有可能像宇宙大爆炸一样无中生有的再次爆发、再次扩散,让技术的发展持续不断的进步。

  核武器已经出现超过70年了,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也有60多年,威力、射程、精度似乎已经达到我们能想象到的极限,按照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类比,“弹药/导弹”的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但或许也如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那样,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它在等待下一次新的爆发。

2 奥卡姆剃刀

  14 世纪英国萨里的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因为他叫奥卡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神学,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最终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学,完成世界性政教分离,成果表明无神论更为现实。同时,这把剃刀曾经使很多人感到威胁,也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奥卡姆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本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奥卡姆剃刀原理)

  我们回看弹药的发展,看看奥卡姆剃刀有多么的强悍。从我们使用火炮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火炮口径繁多,就历史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口径来说,各大国曾经装备过和正在装备的口径有20、23、25、27(28)、30、35、37(38)、40、45、47、50(51)、57、60、70、75(76.2、77)、81(82)、85(88)、90、94(95)、100(102)、105、107、114(115)、120、122、125、127(128、130)、140、150(152、155、160)、175(178、180)、200(203、210)、240、254、280、305、320、330、340、343、356、380(381)、406(410)、457(460)、510、540、600、800、914(口径单位为毫米)。在此我不想赘述口径的发展历程,但到现在保留下来的口径屈指可数。以美军为例,美国陆军只保留25毫米机关炮、105毫米线膛坦克炮、105毫米榴弹炮、120毫米滑膛坦克炮,155毫米榴弹炮和227毫米火箭炮等六种口径的火炮,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原华约国家基本也保持了与美军类似的口径序列。不论是哪个公司或国家,在技术或产品经历过野蛮生长、百花齐放后必然会出现这种归拢,在战场的环境中筛选与进化,通过奥卡姆这把锋利的剃刀剪掉那些不必要的部份,以一种简明的架构呈现出来。

淘汰的203mm巨炮

  利用这一原理,在大型复杂的技术上,工程师一般都会采用成熟平台,针对不同市场或用户需求,进行改进设计。大众汽车旗下捷达、宝来、速腾和迈腾等品牌,具有基本类似的框架及底盘,改动发动机和排量,再根据目标客户重新设计外形,最后配以不同档次的内饰和电子设备,外形就不尽相同了;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系列卫星甚至嫦娥一号,都是在东方红3号平台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在一个航天器平台基础上加以不同的有效载荷,看似用途迥异的卫星可以在一个平台基础上研制;运载火箭则在一个平台基础上,通过捆绑助推火箭实现更大的推力,中国长征二号系列火箭都是二级火箭,长征三号系列则是三级火箭。在不同的领域,似乎大家都从某一基型产品而进化,同时遵循“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

  说到弹药/武器领域,大家都特别佩服老毛子的总体设计,感觉他们用性能很挫的部件设计出总体性能较高的产品。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这种传说和神话就不断的充斥于耳,更有甚者说他们的那些学者都是用数学公式推导这那之类的,总归来说,我觉得是“毛吹”(与梅吹类似),高屋建瓴的一次性设计从长远上看绝比不过逐步进化迭代的产品。不可否认,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几十年冷战的高度对抗,他们对战争、战场的理解程度远比我们高明;通过上百年高强度的战争,弹药/武器得到了长足的历练,一代一代工程人员的技术沉淀,在总体设计、对数学在工程的实际应用我们是有一定的劣势;他们在工程上那种极简主义设计,在部件通用性、可大规模生产性上的设计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但反过头来看看老毛子在军工方面的发展,人才凋零、吃尽老本,超过它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3 再也回不去的低端市场

  这一块是非常不熟悉的一部分,在此只能借用他山之石。用《创新者的窘境》里的钢铁行业近几十年变迁的案例,讲讲企业是怎么被一步一步赶向高端市场,而又心甘情愿的放弃低端市场。这个案例虽然讲的是钢铁行业,但并不仅仅适用于钢铁行业,如果仔细的想想,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1]

  在20世纪60年代时,小型钢铁厂生产出的钢铁质量很差,因为它使用的原料是废钢,因此小型钢铁厂唯一能找到的一个市场可能就是钢筋(螺纹钢)市场了——它在质量、成本和利润率等方面均处于市场最底端。对成熟企业而言,这是最没吸引力的一块市场,这个市场利润率很低,综合性钢铁制造商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摆脱螺纹钢业务。但小型钢铁厂其成本结构与综合性钢铁厂截然不同:折旧率极低,没有研究和开发成本,销售、管理开支很低,还能从中赢利。
  一旦在螺纹钢市场站稳了脚跟,那些最野心勃勃的小型钢铁厂,便会以与综合性钢铁厂完全不同的视野来看待整个钢铁市场。小型钢铁厂占据的螺纹钢低端市场对综合性钢铁厂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小型钢铁厂对高端市场的看法却是,获取更大利润、更大销售额的机遇就在它们的上方。在利益的刺激下,小型钢铁厂会努力提高产品的冶金质量和强度,并加大对设备的投资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正如图中的轨线图所表明的那样,小型钢铁厂接下来立即对位于它们上方的大型钢条、棒材和角钢市场发起了冲击。到1980年,小型钢铁厂已经占据了螺纹钢市场90%的市场份额,以及钢条、棒材和角钢市场30%的份额。在小型钢铁厂发动进攻时,钢条、棒材和角钢是综合性钢铁厂生产线上利润率最低的产品。因此,综合性钢铁制造商再次几乎迫不及待地摆脱了这项业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市场已经完全是小型钢铁厂的天下了。
  一旦小型钢铁厂在钢条、棒材和角钢市场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它们便继续向更高端的市场进攻,这一次它们的目标是结构性钢梁市场。1995年,综合性钢铁制造商伯利恒公司关闭了旗下最后一家结构性钢梁工厂,将这块市场拱手让给了小型钢铁厂。

gangtie.jpg

  抛开政治层面,如果时间的维度再放大一点来看待技术,所有的竞争者技术将趋同,而拥有成本优势的大量下游企业将竞争占领上游企业当前的领地。以这样的观点来分析弹药/武器行业的现状,把时间的维度放大点,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测:民企首先只能接一些军工研究所不干的活,比如说零件、电路、结构等加工生产之类;一旦在这些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跟,那些最野心勃勃的民营企业,便会以军工研究所完全不同的视野来看待整个行业。民营企业占据的低端市场对军工研究所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民营企业对高端市场的看法却是,获取更大利润、更大机遇就在它们的上方。所以民营企业会不断的向这个行业的高端市场发起冲击,从零部件加工至部件生再到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这一过程在弹药/武器行业其实正在上演,不管你怎样努力、加班加点,这种单位组织形式的差异、结构成本的差异注定了民企必然会一次一次的向这个领域发起冲击。同样的道理,军工系统内部一样存在这样的挑战与竞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无序的竞争,但如果真的以战场为导向,竞争绝对不会是无序,而是通过战场这个市场对技术和企业进行梳理,这往往对于行业是好的,就如生物一样被自然界给无情的梳理,生存下来的必定是最适合的。按照计划经济规划下的原第二、三、四、五机械部,再到后来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船舶重工、船舶工业、兵器工业、兵器装备,真的就是适应的技术组织架构和分工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时候在想,如果一个产品,如果技术已经成熟到泛滥,我们应固守原有的市场,还是囤积资本向更高端的市场突围?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管谁做这样的决策,应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但千万抛弃情怀(情怀与一个人的经历相关,但非常影响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能否继续干原有的低端市场,取决的是比你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否已经能和你竞争,如果能,那这个市场早晚都是要丢掉的,而如果不能,给对手设置障碍、继续在里面赚取利润;其实这条原则反过来也适用,如果你作为下游的企业具备向高端市场突围的技术能力,那么成本优势将是压垮那些上游企业的最致命一击。在竞争上,技术层面是一个层次,但以大维度时间来看待技术,技术终将趋同,这一点看我们国家是怎么追赶欧美的就能体会到,时间必将技术水平拉齐,而具有数量优势、成本优势、或者说是能接受更低利润的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可以回看我们曾经做过而现在放弃的事,并不是别人逼着你放弃,而是你主动的放弃、走向更重要利润更高的领域。

  我们有幸在这样的变革时代,见证这追赶过程的这一段一段历史,看看时间是怎样淘汰那些原来领先的企业,而那些企业又是怎么一步步被历史遗忘。这些年,去过很多兵工厂,都有过辉煌的历史,甚至有些单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江南制造总局、民国时阎锡山的兵工厂。其中有这样三个兵工厂,给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第一个是南方某兵工厂,在那做测试,我们抱怨他们的技术工人怎么什么都不会,他们工头说“她会打字,这都是技术工种了”。这些年,南方的经济发展对这些体制内工厂的冲击巨大,造成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一旦连技术都没有的工厂,等待的命运除了被施舍,只有淘汰。
  第二跟是东北某厂,据说这个“单位平均年龄49了”,我想再过10年那单位也就都该撤了吧,一个大家都等着退休的企业,暮气沉沉能有发展?这或许也与东北地区的整个大环境相关。
  第三个是西南某厂,和来接机的师傅在车上闲聊,他说他工作30多年,每个月才拿1700块,技术工人也就在2000~3000,在这个房价如此高的年代,这么低的工资,生存尚难谈何发展。

  去的这三个地方南方、东北、西南,或许也代表了不同地方所面临的不同形式与问题,但内容的实质却是相同,发展困境,低端技术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些企业的存在没有必要,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努力,它们或许能成功呢。如果反过来分析这些单位所面临的困境,在这样的利润下都能生存下来,如果冲击稍微高一点的市场,去获取更多的利润,那么前途却又是一片光明,当然也有可能无功而返,陷死在低端市场,这样的话就只有等待淘汰。就如同自然界一样残酷的现状,不适应即淘汰。


  1. 《创新者的窘境》 ↩

你可能感兴趣的:(What missile wants -第三章 技术终将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