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看戏,是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一种精神享受。看一出戏像读一本书。有历史回顾,长文化知识;有人间百态,看人情冷暖;教诗书耕读,指人间正道;教忠孝节义,写千古精神;演旷世雄才,滚滚狼烟智勇双全;演大恶大奸,天网恢恢罪责难逃……时过境迁,我对现今看过多少精彩演出已记不大清了,却对过去农村的看戏场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打自小起,受祖辈及父辈的影响,就是个小戏迷,对戏剧情有独钟。小时侯对戏剧的情节看不大懂,只听爷爷说:“扮演白脸的是奸贼,是坏人;扮演红脸的是忠臣,是好人。”

据长辈传说,在清朝中晚期,村里有人在朝廷当官,捐了白银,在村庄正东头及东南方向同时修盖了两座戏楼。在建筑上采用了两侧山墙向外侧出呈八字状格局,给台下观众提供了较多的早期反射声,增强了直达声响效果。两座戏楼相距直线距离不到二百米,建筑方位均座南朝北,对面建有城隍庙。

先辈们为后昆业余文化娱乐创造了先决条件,后辈们也不乏戏曲“好家”艺人。大伙凑钱捐物添置文武场面“家伙”、戏箱等,群众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集中排练戏剧节目,先后编排了《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全本戏剧。村上唱戏有季节性,前季是“三夏”忙完,也称“忙罢”。此时麦收秋播,地里的活路较松宽,群众难得短暂清闲,期盼唱几台戏一来喜庆丰收,二来歇缓歇缓。说唱就唱,戏班子成员分头行动,搭挂幕帐、清洗服装、修理道具,熟悉台词。往日平静的小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的媳妇们平时忙里忙外,很少去娘家看望父母亲,借此机会把娘家人叫来看戏,做些“细饭”孝敬娘亲,不失时机拉呱聊天,嘘寒问暖,互诉思念之情,倾吐姊妹情深。

时值“黄昏”,戏台上几盏“汽灯”亮如白昼,演员忙活着描眉妆扮,咿呀练声;文武场面敲敲打打,调弦定音,招引观众。台下拥满了人群,热闹非凡: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兴高彩烈;“生意人”早已抢占了最佳位置,在摊位前竖立的木杆上悬挂起“马灯”,高声叫卖,招揽生意,各有各的好手艺:卤肉、甄糕、油糕、醪糟、西瓜、脆瓜、“凉甜汽水”等特色小吃,时令瓜果应有尽有,物美价廉,经济实惠;年长的老汉端坐木椅,手摇蒲扇,端壶酽茶,细品慢咽,翘首以待;也有爱打扮的姑娘穿上自己心爱的新衣裳,被看戏的小伙儿“盯上”,眼尖的姑娘在低垂的一瞬间也能把对方瞄上一眼……

正戏开始了,演员们相继出场,他们和着动听的音乐,唱念做打样样熟练,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态都是那样的优美,还有他们的眼神,真是传神。特别是表演“打虎上山”那段,杨子荣披着白色的风衣,画着五彩的脸谱,手执鞭杆,精干威武,革命英雄的美好形象,给大伙留下了深刻印象。台下的观众看那演员有滋有味的演唱,思绪随着戏剧情节走,有的偷偷抹着眼泪,痛恨那些反面角色,但更多的是发出爽朗的笑声,觉着看戏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尽管演员拿出看家本领认真演出,但毕竟是农村业余队员,在演唱过程中,难免有的忘了台词,有的失手甩掉了道具,有的跑掉了“行头”等,闹出了笑话。台下观众报以开心的笑声,也给台上台下带来了乐趣。其实,这些剧目群众看过无数遍,对戏剧情节熟记于心。看戏只是图个热闹,真正能打动人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唱和做,而在于情节,人们从每台戏中认定:“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结局。

红火了一个多世纪的两座戏楼,作为农村文化设施的基础平台,在乡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落后的情况下,为父老乡亲提供了无数的快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代中期,戏楼作为“四旧”必须拆除。精明的大队干部经过深思熟虑,忍疼拆了戏楼,却用原有材料变通地在村小学校园内设计修建了一座高大宽敞的现代舞台。北面为露天广场,供夏秋季演出使用,南面连接舞台盖有“人字樑”约600平方米的“七间厅”,供冬春季使用。舞台正面两侧请村里的书法家撰写了:“王侯将相从这里上上下下,才子佳人在此处进进出出”的楹联。这座新颖别致的建筑,成为县域及周边农村屈指可数的文化阵地设施,父老乡亲对此感到十分骄傲。

七十年代中期,恢复了古装戏,村里的舞台派上了大用场。县上的“线戏”、周边县的秦腔剧团、山西万荣县的蒲剧团、渭南专区秦腔剧团甚至省里的大剧团时常在村里演出。每逢唱大戏,平时不足千口人的小村庄拥有数千人。尽管每张戏票两毛钱,却是一票难求,有的群众买不起戏票,趴在舞台周围的土墙头上,架在树枝上也要过把戏瘾。

自小看惯了样板戏,刚开始看古装戏,真应了农村人的一句话:“狗看星星,只知道稀稠”!看着戏台上吹拉弹奏,翻打念唱,不同的脸谱,生丑青旦,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一会儿大声道白,一会儿唱腔婉转,煞是热闹,却不明白戏里的情节是怎么回事。后来看多了,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从中慢慢悟出点道理。看戏的时间长了,对一些剧目,例如:《周仁回府》、《游龟山》、《五典坡》、《铡美案》、《花亭相会》、《五台会兄》等十几部传统戏剧都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对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无论是文戏还是武戏,主题大同小异,不是精忠报国,就是扶弱济贫、因果报应之类。一位戏曲评论家如是说:“戏曲就是高台教化。”仔细想来,戏台上演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不同的是服装的差别。

近些年在城里观看了许多秦腔传统剧目,虽然设备精良,阵容强大,气势恢宏,演出精彩。但总觉着缺少点乡土气息,缺少土得掉渣的叫卖声。村里的大舞台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因年久失修,显得陈旧简陋,破败失色。好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抢救文化遗产。寅虎年初夏,欣闻政府划拨近百万元专款,将村里的大舞台及辅助设施修缮装饰一新,豪华气派,胜过当年的风姿。村民喜上眉梢,拍手称赞!

期盼万恶的“疫情”尽早消散,重现城乡居民自由娱乐氛围。期望自己也能在节假日或农闲时节,再回家乡观看几台戏剧,身临其境体验地地道道的乡音、乡韵、乡愁,体味浓郁的乡风民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