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探索儿童与成人间逐渐消失的边界

    在阅读完《娱乐至死》后,我将下一本阅读书目选择为同一作者尼尔·波兹曼的另一大著作《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同《娱乐至死》一样,处于20世纪后期,此时,电视媒体强势崛起,印刷媒体的影响力受到冲击,电视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了解世界的首选媒介,对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童年的消逝》

        波兹曼认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童年不断消逝。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述童年如何从一个不需要的存在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存在,另一部分则是讲述童年如何在电视时代中消逝。

童年的发明——印刷时代

        波兹曼认为,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因此,童年的概念并非一直都有,而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甚至,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

        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中世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也没有羞耻的观念,也需要考虑到当时严酷的生活条件,由于儿童难以存活,因此成人不会也不能以我们视为正常的标准给予儿童那份感情的承诺。

        然而,由于印刷和社会识字文化的出现,一种新的传播环境在16世纪成形了。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种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的概念。就定义而言,新的成年概念不包括儿童在内,由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另找一个世界让他们安身就变得非常必要,这另外的世界就是众所周知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电视时代

        在印刷时代,印刷媒介作为“儿童”与“大人”之间的屏障,此时,儿童获取经验多来自于学校及家庭,儿童需要经受家庭、学校的教育,才能打破区隔,走向“成人世界”。而到了现代社会,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儿童获取信息更加容易,家庭与学校的信息控制权被电子媒介分走,改变了儿童接受信息的方法与环境。

        印刷媒介需要时间进行解码与思考,不同的印刷产品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对读者的知识水平高低及阅读能力要求也不同。而电视这一媒介主要通过眼睛、耳朵两大感官来感知,重视的是听与看的能力,无论观看者的阅读能力如何,电视人人都能看。同时,电视转瞬即逝的画面以及斑斓的图像使得观看者无暇进行深入思考,只能被动感知接受电视传递的信息。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第一,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第二,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第三,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在电视面前,成人与儿童、知识分子与大字不识的人并无差别。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儿童“侵入”成年人世界的程度也就越深。波兹曼以“成人化的儿童”为例,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与儿童间的界限逐渐消失,童年也随之消逝。

        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童年的消逝。波兹曼在书中没有提及如何阻止“童年的消逝”,而在电子媒介充斥整个生活的如今,面对电子媒介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抵御?这是每一个看完此书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消逝》:探索儿童与成人间逐渐消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