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活动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指南》的学习,我对各领域的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年在班里执教美术活动,指导美工区活动,在华爱华教授的《指南》解读教学中,我对美术活动有了很多全新的认识。

一、重视情感,诱发兴趣

以前要是问我,一节好的美术活动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我的定位一定会放在三条目标的前两条,即认知和能力目标,一节活动着重去帮助孩子解锁新经验、新知识点、新技能。

但是华爱华教室点醒了我,《指南》将艺术领域划分为四个方面:1.喜爱自然界和生活当中美的事物;2.喜爱赏析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作品;3.能对艺术大胆创作;4.表现出对艺术的初步了解欲望和创造能力。这四个逐渐递进的方面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幼儿的美术教育应当将幼儿的“兴趣激发”放在幼儿的“情感目标”培养之后,尊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和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精神上的满足。曾经因为一节课时间不够而常常被我压缩的第三条情感目标,才是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提出,幼儿在情绪高涨或兴奋的时候,想象力和创作力都能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更加重视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氛围,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促使他们大胆尝试并参与到活动中,最终达到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的目的。

二、丰富观察经验,表达所观所想

华爱华教授用了“树”的例子,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在过去美术教学中,以临摹为基础的教育方法给我们这一代造成的影响——全国人民画的树都是统一的。而真正的艺术体验绝不是照葫芦画瓢,而应该是幼儿自我经验、感受的真切表达。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视觉上美的体验,幼儿通过观察和发现美的事物,激发幼儿对事物的记忆,从而积累美术创作经验。就如《指南》中所说,幼儿在创作时教师不应当为幼儿提供范画,而且也不应当去限制要求幼儿如何创作。幼儿画得像不像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幼儿稚拙的表现和幼儿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因此,当我们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首先应当带领幼儿去触摸、感受生活中的美丽事物或观察自然现象,以使幼儿对美好事物能有直观的体验和认知。然后,再在日常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加以锻炼,从而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这些幼儿自己的体验与感知,都会成为他们美术创作中用不可枯竭的灵感源泉。

例如,在《春姑娘》的主题中,幼儿要用泥工、棉签画、制作等方式表现春天。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带着幼儿进到花园里,和春姑娘一起玩游戏。去观察每一朵花、每一片新叶,每一只小虫。每个幼儿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幼儿更关注花朵的颜色,有的幼儿喜欢惊喜的观察树叶的脉络,有的幼儿对一棵树上的花的不同形态更感兴趣,这就让后期的表现表达更丰富,让每个幼儿笔下的春天都与众不同。华爱华教授说,我们长期以来简笔画教学中的蝴蝶,那双翅展开的样子,其实画的都是死蝴蝶。而真正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朵上大饱口福的蝴蝶,它们是什么样的?答案就藏在花园里,藏在每个孩子的眼睛里。

三、老师的启迪,孩子的自主

华爱华教授提出了一句话“老师,我不会画。”这是我们在班里经常会听到的一句。为什么天生喜欢拿着画笔到处涂涂抹抹的幼儿,会拿起笔对老师说“我不会画”,绘画难道不应该是幼儿最熟悉不过的事吗?这是我们给了孩子太拖得条条框框,我们用我们老师自己束缚住了曾经信笔由缰的孩子。

新经验的获得,除了教,还有什么办法?当然是自主探索。怎么用多种材料制作笔筒?怎么剪出手拉手的好朋友?怎么给普通的石头大变身?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孩子自己探索发现的。那老师该做什么,全然放手吗?也不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启迪幼儿,根据幼儿的个性化差异,适当的启发和点播,如,借助教学的情境,或者使用的教学材料、绘画材料向幼儿提出相应的疑问;通过事物、色彩、大小等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提升等等。

总之,要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欲望,促成幼儿自主绘画、制作,让幼儿感受创作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美术活动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