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思考 | 新基建来了!中国将从何处实现弯道超车?(下篇)

出品 | 5GAI产业研习社

作者 | 王蔚 四川大学

编辑 | 郭旭 北京工商大学

参与人员 | 蒋林辰、邱韵、王中航、李睿琪、杜阳、陈王粤、邵振刚、陈雅馨、谌佳佳、李金涛、陈珠琳、孙秉昌、陈佐辉、李博、丁沁、许银珊、王梦丽、周敏娜、王梦雅、周婷、章敏、安浩、王挲镊、王浙华、郭旭、谢晓辰、唐瑞琪、黄新迪、何雨萱、黄璇、黄之珊、张林楠、张雨婷、刘俊伟、李昌勇、李力、李金宇、张舒淇、李圆媛、胡慧慧、王蔚、雷青、邱慧茹、方彦之、刘敏俐、罗越、郑凌旭、吕心雨、买婷、王楷

00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全球最重大的挑战。在应对挑战过程中,智能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医疗救助最前线和生命科学最前沿,到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有序运转,再到公共服务、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诸多领域,智能应用正在井喷式爆发,并重构着医疗、教育、环保、政务等生产生活领域。

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需要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来进一步解决和缓解。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此时,新基建的赋能使得城市建设更加智能,环境更加无损,信息更加便捷。同时对中国来说也是集中资源,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01

“新基建”重构生产生活领域,“就医难”的现状将获缓解

◾ 现状分析

1、根据国泰君安的报告中的具体数据显示,具体各领域基建的投资占比中,医疗卫生项目占比仅仅只有1.7%。(国泰君安的这个数据是疫情发生之前统计的,由于尚未有全国性的关于新基建投资的统计,暂以 29 省总投资规模为 17.6 万亿的存量 PPP 项目来分析)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我国自 2003 年非典之后,持续加大医疗基建的资金投入(非典后,国家公共卫生建设 7 年间投入超百亿元)。但不可否认,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仍有待提高。

根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2017 年,每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中国分别为 4.3 张、2.0 人、2.7 人,美国分别为 2.8 张、2.6 人、11.7 人, 日本分别为 13.1 张、2.4 人、11.3 人。

中国人均医生数是稍有落后,但护士数上差距明显。其中,在 ICU 床位方面,根据 2015 年第三次 ICU 普查数据,中国华东地区 ICU 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例为1.67%,而美国在 2010 年就已达到 13.4%。

3、根据《柳叶刀》2018 年对全球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HAQ 指数)排名,中国得分 78、排名 48,而美国得分 89、排名 28,日本得分 94、排名 12,印度得分 41、排名 145。

各国医疗卫生指标对比(来源:恒大研究院)

◾ 弯道超车之道

在疫情的刺激下,医疗新基建在 2020 迎来元年。同时,随着 TMT(多指 5G、物联网等科技通信技术) 的成熟,一条“产品开发+支付应用+终端流通”的路径正在打通。

新基建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医疗领域的发展有了新的活力。资金投入的加大,结合医疗领域的新、旧基建, 完善基础设施并结合 5G、AI、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突发的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的一些短板;但同时,在抗疫过程中,新兴的医疗信息科技手段,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远程医疗、远程诊疗数据共享、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就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5G的高速度,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互,线上问诊,会诊更加便利,看病不必向大城市三甲医院聚集。通过医院之间的互联,大病,重病不再“看病难”,进一步,居家问诊成为了可能,提前预约后利用移动设备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合理规划下一步的诊疗,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医疗资源。

人工智能、云计算、病例大数据处理正助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建立以人为单位的电子病例档案,问诊时医生获得更为详细的资料,同时可以做到需要信息时相关部门的及时调用,防止因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相关信息瞒报、漏报,并推进社会卫生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传染病的源头性防治。

人工智能对患者进行自主诊断。医生利用大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辅助进行判断,提高准确率同时缩短时间,提高诊疗人次数。不仅缓解“挂号难”的现状。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费用。

02

“5G+智慧”教育应用助力人才兴国

◾ 现状分析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但仅有的投入都被过多的用在了城市教育的发展上,城市里注重所谓的重点学校的培养和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虽然今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依旧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而农村人口基数大,是新基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社会分工中,对简单体力劳动者的回报不足,导致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同时学生在学校课业负担也很重,影响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 弯道超车之道

1、“5G+在线教育”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2020年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的通知》中提出“5G+智慧“教育应用示范。

通知提出,基于5G、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打造百校千课万人优秀案例,探索5G在远程教育、智慧课堂/教室、校园安全等场景下应用,重点开展5G+高清远程互动教学、AR/VR沉浸式教学、全息课堂、远程督导、高清视频安防监控等。

在此次疫情中,5G技术与在线教育的合作场景从公立学校到培训机构得到空前发展。AI将贯穿整个在线教育的生命周期,目前已有智能批改等应用,未来可大幅提高图像处理速度,解决代码管理、管理维护和数据管理等问题。

2、教育基础研究领域在各国具有领先优势

数据来源:5GAI产业研习社整理

以脑计划为例,从2006年开始,有关脑认知研究论文的大幅度增加。从原因角度分析,与美国的“脑计划”、欧盟“人脑计划”等为标志的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兴起有关。由表可知,从2013年美国和欧盟发布脑计划以来,多国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陆续发布脑计划。不过从各国目的来看,略有不同,其中偏医学医疗领域更多。

而相对来说,中国的脑计划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板块。计划内涵认知相关的脑疾病障碍诊治、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以及类脑计算和脑机智能技术,为弯道超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已描述出本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全国儿童认知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客观基础。

3、印度诞生全球估值最高在线教育公司,中国资本早布局。

据谷歌联合 KPMG 发布的报告显示,到 2021 年,印度在线教育市场的体量将达到 19.6 亿美元,比 2016 年的 2.47 亿美元增长 793%。此外在线教育也是印度用户有付费习惯的少数赛道之一,在这块大蛋糕面前,中国资本中的红杉海外、老虎环球基金等海外资本已入局。

截至时间:2020年4月26日

数据来源:IT桔子 注:仅统计公开已披露金额

03

智慧型环保企业将迎来大发展

◾ 现状分析

1、环保行业投资规模分析

"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其中,大气治理投资额约1.7万亿,占比总投资约10%;水污染治理投资额约为4.5万亿元,占比26%;土壤治理投资额约为5.7万亿元,占比34%。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环保产业市场规模1.63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20.74%,呈两位数的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研普华研究院

2、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② 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③ 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④ 服务体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 弯道超车之道

1、新技术研发方兴未艾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自动判定垃圾种类的新技术,对垃圾进行分类,从而进行资源的再次利用,以此来达到节约资源的作用;当然,随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世界变成一个整体,人们了解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信息流通快,随着上海垃圾分类的实施,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产业数字化为解决结构问题提供新思路

我国承接了其他发达国家产业,加之我国工业链完整,环保问题确实严重于其他国家。但是治理环保问题不能以改变产业结构为代价。环保问题要靠提高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集中度来提高效率解决。

例如,我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用CR4来看)只有17%,远低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集中度。而钢铁产业正是资本密集、产生污染最多的产业之一,过度分散意味着生产高技术钢铁水平不佳,效率过低,不能购买先进的设备,通过规模效益分散成本来更好地解决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治理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但随着5GAI的发展,或许会通过产业数字化,管理专业化来提高效率,治理污染。

3、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业内人士认为,新基建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攻克污染防治疑难问题所依赖的主要是数字化和高新技术。按照中国信通院的预测,借助5G传输速度快、低延迟等特点,污染防治会将5G应用在环境监测、智能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预计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智慧型环保企业将迎来大发展。各地污染防治在预警、监测和预防等数据信息上将朝着精、细、全、快的方向发展。

04

智慧政府

◾ 现状分析

1、政府门户网站的“媒体”功能已经基本成熟。

2、目前我国的网络建设采用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并存的体系,以纵向建设为主,造成网络分离,条块分割。这种网络结构错综复杂,链路备份困难,管理复杂,带宽难以共享。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不足:主要变现在立法滞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评估标准各异,评估结果有待改进。

4、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电子政务效能难于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5、电子政务高级人才缺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不足,时间不长,高等院校里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适应和应用能力不强。

其次,电子政务课程教材体系不成熟,新的务实的电子政务教程尚在进一步开发之中。再次,一些政府为了出政绩,只管建设形象工程,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子政务复合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缺乏。

◾ 弯道超车之道

1、万物互联互通解决网络分离问题

以智慧政府为例,数字科技基建的建立,可以让城市中的万物互联互通,建立起城市的大数据监控中心。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酷炫的可视化图表,实时监控到道路拥堵状况、异常路段报警、交通实时热力等数据,更加快速科学的决策。同时还可以将各个区域交通堵塞、人员流动的异常状况,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活动等外部数据整合起来,提供紧急事件预警,有利于管理者快速拟定应急方案,并高效分配人员处理,实现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的管理。

对于环保监控部门,可以全面开展大气、水、声、辐射、生态等环境质量监测,对区域环境质量、排污收费、污染源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环境执法、排污许可、机动车尾气治理、环境应急、环境预警、污染减排、环境投诉、建设项目审批等复杂的系统中,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认知与管理。

以位于杭州云栖小镇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为例,一块巨大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一串串数据。这块大屏被称为“数字驾驶舱”,大屏上的数据搭建出城市管理、一座城市公共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量达1.2亿条。

2、政务云提升统一有效管理效率

政务云是政府通过云计算应用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共享,使得数据能够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公共服务更加准确、便利、透明。

近年来,国内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云筑白城”将会加快市场发展。此外,中国政务云规模不断提升,对云计算虚拟化和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7年,国内政务云市场规模达292.6亿元,政务云用云量增长迅猛。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快速增长,到2021年规模达到813.2亿元。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直接跨入政务云的局面将会和多年前中国直接从现金时代跨入移动支付时代一样,使得中国能够在这一领域上超越世界上其他国家,让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位于世界前列,更好地服务所有的中国公民,实现在智慧政府领域的弯道超车。

05

总结

1、新基建一业带百业。中国新基建是全球布局、全球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环。三大运营商开启5G“商业元年”;华为、腾讯等倾力投入数据中心软硬件领域;阿里、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研发大数据平台……大到科研军工,小到民用医疗,新基建都为经济增长增加新动能。

2、智能应用正在井喷式爆发,从医疗、教育、环保、政务等方面重构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甚至在教育、政务某些细分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未来5年5G商用会带动移动数据、信息服务消费、终端消费等达到8万亿元的规模,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新基建弯道超车已经初现端倪,短期可以稳经济、稳增长、保就业,长远可以改善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06

参考文献

[1]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王艳春. 以“新基建”激活经济新动能[N]. 吉林日报,2020-04-30(011).

[2] 李锦. “新基建”不能走四万亿的老路[N]. 中华工商时报,2020-03-30(003).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思考 | 新基建来了!中国将从何处实现弯道超车?(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