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抑郁”的自己好好相处

      自从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和他的导师王攀之间千丝万缕的爱恨情仇被曝光以来,研究生和“抑郁”,“高自杀率群体”这样的字眼就挂上了勾。都说环化材生是“四大天坑”专业,是事倍功半的科研小白鼠。我作为一个普通985化学研究生嘛,在漫漫科研路中想死的时刻那是必须有的。比如说,精心做了一周的实验,到最后一步,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分纯,实验卒。或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纯的产物,拿去表征时又出现一堆问题——重现性不好,控制变量不严谨等等……看似“简单”的问题,都会导致不仅收了一堆没用的谱图,还浪费了样品。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想必每个理工科的研究生都深有体会,每每触到伤心之处,心痛程度应该不亚于孔明斩马谡,刘备失关张的心情吧。所以,既然科研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争取并最大化那剩下的一二。

一,适当停留在“舒适区”。这里的“舒适区”是真的可以让自己内心和身体放松的地方,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别人觉得舒适的方式就适合我们。抑郁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好像什么事儿都不合自己的心意。这时候就要找到踏实的满足感才能稳定心神。在运动当道的健身潮流中,我们尽可以各取所需,不喜欢跑步时的汗流浃背,可以选择令自己身心合一的瑜伽;总觉得徒增岁月年轮,而还心灵停留在原地。便把手伸向那些腰封上“重磅推荐”的国际热门推荐的小说,以为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多几分谈资。可结果往往是买到家也只看了第一章,就一头扎到“三缺一”的麻将堆里呼朋引伴。书里的世界很精彩,可和你的生活毫无关系,你的世界依旧是一团乱麻,你又怎么会对它有关心呢?有的人喜欢旅游,看到别有洞天的世界感到无比舒畅和自由;有的人喜欢街头巷尾长发披肩弹唱的吉他手;每个人对于快乐和舒适都有自己的诉求,我们的身体比常常比我们的大脑更会“思考”自己的事,大脑因为听惯了别人的指令,常常瞻前顾后,忘记了自己的需求。

适当停留在“舒适区”,给心灵一个放松的地方,那里足够安全和熟悉,永远对你敞开怀抱。

二,努力不是可耻的,不敢努力才是。有一种抑郁是不敢面对生活,遇到挫折就十分退缩。其实这种想法和勇气无关,倒是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论题——我为谁而活?我想起来上学的时候最羡慕那些不怎么学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高分的人,那些聪明的小伙伴听着别人说他“天才,厉害到变态”,一边谦虚着一边心里十分受用。是的,不劳而获的确足够让人羡慕,因为这不符合自然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经常看到别人“没努力”也成功了,一方面是我们没看到他努力的时候,另一方面巨大成功的因素往往足够复杂,而没努力一定不是决定步骤!所以,不努力就可以成功这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

我们不努力,是害怕,害怕看到自己努力到最大程度的样子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们索性躲起来,不用心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把没有足够努力当作一个挡箭牌,我之所以没……不是因为我能力不足,是我不想要……仿佛自己错过只是因为没争取而已,事实上如果争取了,结果成功与否也依然是未知数,只不过那时就无法给自己开脱了。如果你说我知道了这个原因,可是自然克服不了怎么办?你要想明白,我们是为了谁而活,是为了自己,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舵手,没有人能为我们的航向负责。我们不需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我想要的努力争取,没得到也没关系,因为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图片发自App


抑郁的时候挺像感冒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们都会知道要吃药休息,放下压力的包袱轻装前行。当精神上崩溃了,我们怎么反而不敢心疼自己了呢?害怕别人说自己脆弱矫情?所以只敢暗自神伤?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站着评论别人的生活当然不腰疼,可抑郁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心灵的破碎和疲惫比身体的痛苦更能摧残生命的活力。如果你也曾抑郁,不要沮丧,你不是一个人曾经或正在承受着巨大痛苦,而且不为人知。不过你更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想象自己是一艘船,自由地航行在海面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航向,迎接东方的日出和西边的晚霞,偶尔遇到风浪,但那也会给你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抑郁”的自己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