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思考

8月尚未完全过去,时间不管人们是否伤悲喜乐,只管自己一直向前走着。8月一共5周,第2周、第3周过得好像一场大梦。第4周回到现实场景,依旧上班、下班、生活。偶尔看到老父仅有的几张照片,却是真切地感知到他老人家已不在世间。即便他化尘另外天地,但这个世界我们确实不再可能感知他的音容笑貌了。

近日听马家辉的“向百位大师借人生智慧”。说及卡夫卡,太宰治,向田邦子,川端康成,伯格曼。恰巧其中3位是日系作家。岛国作家一如十几年前初识时一样压抑和忧郁,但又极致的细腻和感知。好像无论功成一生,或是平淡一生,鲜少有人过得顺遂。人活着,还真正的是一部斗争史。与自己,与家庭,与社会,成功的人可能遭遇更多,感受更多,并表达更多,所以最终虽肉身灰飞,精神则永存和流传。

川端说,花开就是死亡。伯格曼说,爱是所有瘟疫里面最黑暗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为爱而死,那还有些趣味,可是我们几乎都没有死,在爱的创伤之中好起来。如果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所有事情都是不完美,假如是这样,那爱就是所有不完美中最完美的东西。也只能如此,多么无赖。我们没有更好的了,虽然知道这个爱是很伤害的,但是已经算是最好的了。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但凡深刻,总关人性。生而为人,每个人都在探寻人性到底有多复杂,然而正因为人性是那么复杂,所以才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老父突然的摔跤,突然的所有急症并发,突然的无治,家人和亲眷的各种想法和纠缠利益的观点分歧。治和不治,饿死还是冒极大风险ICU。大家都来看望,都握着他的手,述说他们关于他所能记的往事。有的人记着他的待人和气和热情,有的人记着他酒后的坏脾气。有的人看到他艰难着每一口呼吸,想到自己伺候瘫于病榻多年老母的心酸和悲悯,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人总是活着活着就回去了。儿时四肢不受控,要吃要喝要拉。老时也是四肢不受控,要吃药喝要拉。小儿新生,虽也辛劳,但一笑解千愁,苦中有希望。老人枯朽,一样辛劳,但病痛呻吟,苦中无望。初病时人们尚且记得,常来看望,述说几句。病久人们都已遗忘,孤独一人,等吃等喝等后人服伺。有后人能服伺的尚还不悲哀些,有的至死都未必见到亲人一面,想想更加可悲。

遥想97年奶奶的离世,虽然动弹不得时,也送过几次饭菜,只是有个深夜,楼下大伯叫唤说是奶奶走了。而后是白事的操办。再无太多印象。想想那时是不懂死之意义的。无知无觉无悲。再则是06年阳爸的病逝。每一天都是和癌症抗争着度过。杜冷丁。冰帽。还有最后告别人世时有如落日一般的微笑。依稀记得那具往日慈祥平静的肉身在一把火中化为灰烬。第一次知道,原来死亡并非可怕,特别是自己敬爱的长辈。第一次知道,原来最痛的哭是不哭,一滴眼泪都流不出。第一次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去殡仪馆这样的地方,但至此都不愿再去那样的地方。不想,尚未不惑,老父还未七旬,就这样突然地走了,再也不回。老母收拾旧物时说及他们吵架时他总说自己走时肯定不累及她一分。果真如他所说,就这样清清爽爽、匆匆忙忙地走了,没有一句交代。只是说想回家,但是知道回不去了。或许,他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已是对我们的最好照顾,在我们的孝心和善意未有任何变质之前,让我们对他最后的照顾感恩和感谢,一如儿时他一直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疼爱着我们。

囿于一角,一直觉得周边吵扰,有时会觉头昏脑涨,且作修行,看能到几时。转念一想,有蓝天,有白云,有绿地,有碧河,有自己喜爱的草木和书籍。往日不知开窗,今日正想太热拿把蒲扇来摇,看到窗外,顺手推了推窗,露出一道缝隙,凉风跑进,倒是快意了。又或许人生也是如此,之所以悲从心来,只因未去开过窗。毕竟,无疾而终,已是最好的结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