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书袋是桩技术活

明末文学家张岱写了本书叫做《夜航船》,光看名字还真不知道是讲什么的(一如他的另一部叫做《石匮书》的史学著作)。

作者在序言里讲了个半吊子秀才卖弄才学出洋相的故事,旨在告诫广大文人,掉书袋一定要技术过硬,否则只会自讨苦吃。于是,为了避免这种丢读书人脸的事情再次发生,张岱先生亲自写了本国学知识速成手册,命名为《夜航船》。至于这本书能否达到如作者所说“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的效果,我们不得而知,姑且读上一二吧。

《夜航船》全书中分门别类列出了二十个部,可谓是天文地理、历史制度、民俗迷信无所不包。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学识之广。然而,如果作者仅限于此,那也不过就是一个两脚书柜罢了。世界上有太多的老学究,虽然满腹经纶,然而往往讲起学问来言之无味,至于那些学术不精只学得一鳞半爪之流更是不值一提。不得不说,这些人也真把掉书袋看得忒简单了。在张岱的另一本散文著作《陶庵梦忆》里,就用一个故事拿这类人好好的开涮了一把。说是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正是诸如此类的例子,让后人们广泛对掉书袋这一行为不以为然。孰不知,那些最初着墨讥讽他人掉书袋的作者,自己却是掉书袋掉得不着痕迹,掉得不亦乐乎。一如广为武侠读者熟知的金庸大侠,总喜欢在自己的书里借角色A嘲讽角色B掉书袋,其实整部书都是他老人家自个在吊书袋。再回到张岱,在夜航船的序言里,作者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自谦的称自己书中所罗列的都是一些极浅显的知识。实际上却是一副你们这帮老学究,半瓶水都靠边站,看我来教你们掉书袋要怎么掉的态势。

来说说这本书里的内容,中国古代那么多著作典籍笔记、正史野史、传说传闻,总不可能都一股脑搬进去,不然跟一般的老学究们有什么区别?最基本的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常识当然不能少。然后就收集一些典故吧,虽然相当多的文人们总爱把用典过多当做是写诗作词的一大忌。但是能写得像辛弃疾那样典故漫天飞还又慷慨激昂,琅琅上口的一手好词,总是不少人的愿望吧。多积累些典故准错不了,总有你用得到的时候。

当然,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作者自己主观的东西,总是活不起来的。书中所录典故条目,或不置臧否,却将作者的立场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如“洗兵雨”—— 武王伐纣,风霁而乘以大雨。散宜生谏曰:“非妖与?”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通过条目中对于武王伐纣的顺应天意与否的对话,作者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立场。或立题直述褒贬,再佐以翔实记叙。如奸佞大臣一条,作者就从自己的忠奸善恶观出发,罗列出了从古至今的一干祸国殃民的大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岱不只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个严肃的史学家(张岱的《石匮书》和谈迁的《国榷》也被后世公认为明代稗史的扛鼎之作)。

作者在书中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历史观,同时还有自己的审美观。尤其是在文学方面的审美观。如诗评一条就收录了宋人敖陶孙以象征手法归纳的魏晋唐宋诗人风格——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而这也代表了作者对这些诗人风格的认同。除此之外,虽然作者在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上始终保持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但却并未将其视作一本权威专业的典籍,因而,书中也同样充斥了很多插科打诨式的条目,也使得整本书的内涵更加富有趣味。这些条目读起来让人觉得不是作者正襟危坐时所记,而更像是读某本闲书偶有所喜遂胡乱记下的。如“不如降黄巢”——王铎镇渚宫,以拒黄巢,兵渐逼。先是赴任,多带姬妾,夫人不知。忽报夫人离京在道。谓从事曰:“黄巢渐以南来,夫人又自北至,旦日情味,何以安处?”幕僚戏曰:“不如降了黄巢!”此类条目,虽无文学收藏价值, 却也颇能博诸君一笑。又如“符咒”——治脚麻法 口称木瓜曰:“还我木瓜钱,急急如律令!”一气念七遍,即止。去壁虱法,上写“欠我青州木瓜钱”,贴床脚,即去。什么?你问这法子是否有效?嗨,真要想知道自己试试不就行了呗!

“嘿,我跟你们讲,治脚麻我可有个好方子,你们要不要听?” “什么方子,你快快道来?” ”如此这般……“ “信不信由你们,不行拉倒”。作者摆出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随意打了个哈欠,“船就快要靠岸了,你们慢慢想去吧, 哈哈。”掉了一宿的书袋,临了作者独自一人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堆面面相觑的听众和读者。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了乌篷小船,还有火车,汽车……世人依旧善于利用任何合适的场合来谈天说地,有人博闻强识,也有人洋相百出。如果你想多搜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作为谈资,这本书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夜航船》不是什么古代百科全书,他只是一个满腹经纶,精神矍铄的老头一边正儿八经的跟你掉书袋,一边又漫不经心的跟你讲个道听途说的笑话。你记住了多少并不重要,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特大号的书袋,重要的是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接纳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足够了。掉书袋嘛,有多少书掉多少货,咱们读书人,还会怕和尚伸脚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掉书袋是桩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