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随记:十年之后


1、关于“工具人”

首先向同事们道歉,对财务三大职能版块的设想与目标,我没有清晰表达到位,以致大家给了自己远低于个人能力的定位。

我对财务部架构的设想,分为两层:底层执行层,上层校准层(暂时没想到更准确的名字)。

执行层即做具体的事务,如审单、付款、记账、报税等,目前分工基本清晰,大家对各自所负责具体事务,都能无需提醒很好地按时完成。

校准层分总账、税务、资金三大版块,主要目标为横向视野查漏补缺、主动思考与求解该版块可提升的空间,并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总账”根据业务变化优化记账规则、升级会计科目;“资金”预测现金流、提升理财效益;“税务”关注各项税金与优惠政策的应用是否正确、优化多公司整体税筹。

通过校准层的工作,希望可以对现有工作逐步完成合规的审视与整改,并在合规的方向上持续提升。这一层面的工作,必须带着对历史惯性的怀疑,和自发主动的思考来进行。

目前我们人少,三个人在两层交错分工合作。以后若公司壮大,校准层可迅速拆分职能组并担当负责人的角色,执行层则招聘新人填充。

把同类工作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通过大量、反复地执行与思考,有助于其从执行层的“螺丝钉”,积累成为校准层的“金刚钻”。任何细致的工作,经过反复多次的经验叠加,总是做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就是“专家”。

比如:会主动思考优化路线的外卖骑手,会观察乘车意向与距离的的士司机,会调整货品摆放来拉升顺手消费的零售店员,都是他们各自领域的“专家”。

我们也可以通过做账,积累构建账务架构的经验、思考优化业务流程;通过资金,积累银行渠道的经验、思考资本运作;通过报税,积累处理各种税务异常的经验、思考公司运营的合规与安全。从而在未来的履历上,笃定地写下“对某一细分领域特别擅长”。

从来没有“工具”的工作,只有“工具”的思维。


2、关于年岁见长的必然

即便是同样的工作内容、同样的薪资待遇,周围的人也必然对年长者有更高的期待。

老板觉得年长同事应该更懂业务,领导觉得年长同事应该更懂担当,新人觉得年长同事应该更懂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

入职交接,老同事会带年轻人手把手教上一个月,而会给中年人一堆文件半小时交完。工作出错,年轻人会收到“没关系做得多了就知道了”的鼓励;中年人会收到“这你都不知道”的诧异目光。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必然会从一个被宽容以待的职场小白,被期待成为能独挡一面的中坚力量。哪怕你只想工作简单不操心,并不想升职加薪。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管我们叫“姐”,希望我们来告诉她要怎么做。

工作简单安逸,长远来看未必是福,往后恐将陷入想做工具人而不可得的尴尬境地。


3、关于主动与担当

以上这些,当然都可以看成是哄人干活的话术。

六十分万岁真的赚到了吗,做到九十分便宜老板了吗,其他部门的事与我有关系吗,整体的工作量增加了要分担吗,对现状的不满要抱怨、适应还是改变……这些问题,放到十年的时间长度来思考个人得失,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无论答案是什么,我尊重每位同事的个人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随记:十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