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的学术造假案,是教育已经不需要诚信了吗?

相信很多人前几天都在网上看过云南财经大学教师手撕湖南大学刘梦洁抄袭的新闻。经过网络发酵几天之后,湖南大学在今日给予了裁定,撤销了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资格,取消了其导师资格。

概览

3月27日,一名自称是云南财经大学教师的网友在微博发声,指责湖南大学硕士生论文涉嫌剽窃自己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该网友称此名学生的导师正是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评审专家。次日,湖南大学在官方微博回应称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展开核查。

发帖网友称,自己是云南财经大学的教师,2017年3月以“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效应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个项目同时也是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2019年3月,在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后,查重时发现自己的论文与湖南大学一名学生发表于2018年4月的硕士论文“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累计重复了1万5千余字。



学术造假频发的源头

刘梦洁不是今年曝光的第一起学术造假事件了,早在之前,著名演员翟天临就因北京大学博士学位造假,被北京大学除名,致使曾经在荧屏上好不容易搭建起的“学霸形象”彻底崩塌。

学术造假现象已泛滥到如此程度,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事态发展到如此不堪的程度呢?

尽管每一位参与学术造假的人,其动机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是学生,他/她可能只是想顺利毕业,也有可能是想拿奖学金,还可能是想保研、出国等;有的是教师,他/她可能是为了升职加薪;有的是官员,为了自己仕途的“步步高升”;还有的就是公众人物,为了在自己履历上添上多彩的一笔。但究其原理有2点:

其一,能力不及。一个人如果自己有能力写出合格的论文,他/她为什么还需要去抄袭别人的呢?作为一个能跻身高档学府的成年人,不会没有起码的道德常识,他/她不会不把抄袭当作一件可耻的事情,而且,他/她也不会不意识到如果事情败露,他/她将会遭受的种种谴责与惩罚,但内心的虚荣与对身份的追求,以致于最终的不择手段。

其次,社会的认识。在中国——“抄袭”这个词,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似乎每个人学生时代都有经历过,已经变成一种技能融入我们的骨子里,而没有经历过作弊、抄袭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以致于在后来真正的大是大非上,也有人抱着侥幸的心态。

国家针对学术造假的态度

而近日,教育部也在官网上公布了《教育部2019年部门预算》(以下简称《预算》)。《预算》中透露,2019年教育部拟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约6000篇(不含军队系统),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

预算提出,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经费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才计划专项经费、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三项。其中,人才计划专项经费30868万元,学位论文抽检800万元,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644万元。

足以说明,国家对于教育求真的越发重视,如果对学术造假一再姑息,那么笃学、求真这些大学精神将灰飞烟灭,不仅败坏了学术界的道德观,也会扭曲社会的价值观。

我们的态度

国家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教育求真

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明朗,要从身边做起。虽然我们很难要求他人讲道德,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是否讲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些外在因素,不过我们自己要保持一颗初心,不要受到身边的人蛊惑,而选择了轻易的路。

道德规范虽然是要一群人去遵守的,但自我规范全靠自己,通过自己影响到周边的人,相信最终属于我们的教育体制能够建立起来。


各方的态度

大众观点


你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频发的学术造假案,是教育已经不需要诚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