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律那么难

北欧神话中,相传奥丁将自己吊挂在连接九大世界的神树上,胸部插着一柄矛,这样吊挂了九天九夜,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奥丁通过这种献祭方式,召唤出了智慧之泉中神圣的的鲁纳符文,他籍此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和神能。

奥丁将现在的自己献祭给了将来的自己,在忍受了巨大的疼痛与艰辛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这则神话可以说是关于自律的完美脚注,它深刻的暗合了人们对于自律的理解和预期。

纵观人类文明,无不把自我控制看成是很高的美德。在基督文明中,亚当、夏娃的首罪便是失去自我控制,偷食了禁果。而在希腊神话中,更是有潘多拉由于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而打开了封印魔鬼的盒子。“潘多拉之盒”甚至成为了人们提醒避免不良诱惑的日常词汇。

这些神话故事从不同侧面反应了人们对自律的高度认可,自律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提升,就如奥丁;而缺乏自律则会带来麻烦,就如潘多拉。人们的普遍认知也是只要我有足够的自律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律呢?

人们常常把那些能够坚持“好”的长期行为,并战胜短期的诱惑的情况称为:自律。但当问及他们是如何战胜那些短期诱惑时,得到的答案常是“意志”或者“信念”这类回答。但“意志”又是什么呢?

在探讨“意志”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我们日常是如何做出各种选择或决定的。

人们在每时每刻都在做出不同的选择或决定,而这些抉择中常会面临一类是当下就能立刻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另一类是当下不会让你感到快乐,但将来会带给你快乐的事情。换句话说,抉择的难度其本质就在于延迟满足。

人的每一项抉择都会受到基因、荷尔蒙、进化、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往经验、具体情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不过每一项具体抉择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通过大脑活动决定的。关于自律,主要受到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之一:多巴胺的影响。著名神经学专家Robert Sapolsky在其著作“Behave”中通过一项试验展示了多巴胺的作用:首先,将一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内有一个可以弹出的把手开关,猴子每拉动十次把手,就会得到一次奖励;之后,在笼子内加入一个指示灯,灯亮起的时候,开关弹出,慢慢的猴子会把“刺激灯光”和“奖励”联系起来。有趣的是,猴子会在灯光刺激下释放比得到奖励时还要多的多巴胺。

这说明:多巴胺与预期更相关,也就是可以得到奖励的预期更能促进多巴胺,多巴胺会刺激我们通过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

多巴胺是如何影响自律的呢?

假设你现在要在一个即时满足和一个延迟满足的事物之间做出选择,当你想到即时满足项的时候,多巴胺就会释放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而当你想到延迟满足项时,多巴胺会释放到大脑的前皮质层。哪个脑区更为活跃,相应的就会倾向于选择哪个选项。以往经历、性别、荷尔蒙、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具体情境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多巴胺向哪个脑区分泌量更多。

一般而言,大脑的决定受到奖励所带来的愉悦感有多强以及需要花多长时间来得到奖励的综合考量。比如:选项A是今天给你100块作为奖励,选项B是明天给你100块作为奖励,由于奖励是一样的,肯定没人希望要多等一天;但如果选项B的奖励是200块,正常情况好多人应该会理性的选择选项B了;不过如果选项B的奖励是101块,那么不少人就要去计算和衡量了。大脑就是这样在每次抉择中去追求愉悦和等待的最佳平衡。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每次当你选择某个事物,大脑感觉愉悦并形成对这一选择的神经连接,当再次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多巴胺就会释放,刺激你去做出同样的选择。这样渐渐重复,多巴胺的刺激会得到加强,大脑的神经连接也会被不断强化,于是逐渐便形成了习惯,你也会把这种选择当成是满足欲望的唯一途径。

不难发现,习惯是个人欲望和所处环境的调和产物,想要改变习惯,个体的欲望或者所处的环境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改变习惯是如此之难。

虽然可以通过改变个人欲望或者环境,可以实现习惯的改变,但有研究发现,个人欲望是很难从生理上去改变的,一些童年有不幸遭遇和经历的人,大脑的前皮质层发育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去选择即时满足。

但也并不是说习惯完全不能改变。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知道更多的东西,他们可以去验证新的想法,强化新的行为模式,当人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更多选项和更多可能性之后,就会很容易摆脱之前的习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小时候无比喜欢的游戏现在看来很傻的原因吧。

此外,让自己处于更有乐趣的环境,也能有效帮助抵抗不良诱惑。试验发现,当把老鼠关在笼子里时,它为了追求毒品带来的快感刺激,甚至会不去进食。但是这个试验的环境条件是把老鼠单独关在一个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笼子里。另一项试验研究则发现,当把老鼠换到一个有其他老鼠,有滑梯、转轮等玩具的笼子里,老鼠去摄入毒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良诱惑的吸引力会因其他更多的选择而大大降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自律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