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整天在BB啥?(一)

「初音ミク【mirage】」「木なこお仕事募集中」のイラスト [pixiv].png

自从自己接触到交互设计这个领域之后,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书、视频、文章等等,碰到了很多专业名词。

由于读的大部分是中文读物,所以在看英文文章的时候,有些名词可能会对应不上,所以这个系列相当于把中英文对应起来。

一开始会进行简单的介绍,等之后会结合实际例子深入介绍各个名词的意思和用途。希望这系列的文章能帮助入门的你。

1、目标用户(Target Audience)

其实“用户”这个名词,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叫做“user”。但是实际上,用“audience”会更形象一些。

“audience意为"听众、观众",比如一场演唱会的听众,必定是喜欢这场演唱会的人,如果对演唱会没有兴趣的话,是不大可能花钱来观看的。所以,“audience”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用在目标用户这里就很贴切了。有一个别称也叫做“目标受众”,也是这个意思。

目标用户,简单解释就是说,我们的产品是为哪些人服务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特点可以是基本维度的,比如年龄、性别、国籍、身高、体重等等,也可以是其他人为划分的维度的,比如职业类型、所处地域、收入等等。

一款产品不太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人服务好,所以无论是先有用户再有需求,还是先有需求再有用户,最终要把产品的主要精力放在目标用户上面,围绕着这些用户进行设计,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产品才能活下去。

关于如何找到产品的目标用户,现在比较常用的做法是建立用户画像(Persona)

2、用户画像(Persona)

关于人物模型的建立,在Alan Cooper的《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中有详细的介绍。

用户的行为如何?他们怎么思考?他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为何制定这种目标?对于这些问题,人物模型给我们提供一种精确思考和交流的方法。人物模型并非真正的人,但他们来源于研究中众多真实用户的行为和动机。

他将构件人物模型分为了下面的的8个步骤:

1、根据角色对访谈对象分组

这一步要在进行用户研究之后,把受访者进行分组。

2、找出行为变量

  • 活动:用户做什么;频率和变量

  • 态度:用户看待产品所在领域和采用的技术

  • 能力:用户所受教育和培训、学习能力

  • 动机:用户涉足产品领域的原因

  • 技能:用户与产品领域和技术相关的技能

3、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

比如划分一个区间,区间的两头分别是服务导向性价格导向性,把各个用户放在这个区间的某个地方。

4、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

把访谈对象映射到一个个区间上后,寻找落在多个区间或者变量上的主群体。如果一组主体聚集在6~8个不同的变量上,很可能代表一种显著的行为模式,而这个模式构成了人物模型的基础。

5、综合各种特征,阐明目标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虚构细节很重要:人物模型的姓名。姓名要能够代表人物模型所代表的人群,但又不会弱化其独特性,或者不会偏向漫画式、刻板化。

目标是从访谈和行为观察中综合信息的最关键细节。最好用过分析每个人物模型行为得出。

6、检查完整性和冗余

保证人物模型机的完整性,以及各个人物模型具有差异性,就能够确保人物模型可以充分代表现实世界中行为和需求的多样性。

7、指定人物模型的类型

有6种人物模型,通常按以下顺序选定:

  • 主要人物模型

  • 次要人物模型

  • 补充人物模型

  • 客户人物模型

  • 接受服务的人物模型

  • 负面人物模型

8、进一步描述特性和行为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能够更有力地向其他团队成员传达人物模型的态度、需求和问题所在,也加深了设计师与人物模型以及动机的联系和同理心。

可以给人物模型选择一些照片,有助于使叙述更加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互设计师整天在BB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