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经》——摘记(12)

学习诗经

    鸿雁

鸿雁于飞[1],肃肃其羽[2]。之子于征[3],劬劳于野[4]。爰及矜人[5],哀此鳏寡[6]。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7],百堵皆作[8]。虽则劬劳,其究安宅[9]。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10]。维此哲人[11],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12]。

【注释】

[1]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2]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3]之子于征:这个人服役。[4]劬(qú)劳:勤劳辛苦。[5]爰:语气助词。矜人:可怜人。[6]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7]于垣:筑墙。[8]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9]究:终。宅:居住。[10]嗷嗷:鸿雁的哀鸣声。[11]哲人:才智极高的人。[12]宣骄:骄奢。

【赏析】

《鸿雁》这首诗共有三节。在这三节中,每节都是用“鸿雁”两字起兴,在诗中作者通过鸿雁来进行自喻。按照朱熹的观点,这是一首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第一节描写流民都被迫去野外参加劳役的场景,此处反映受害的流民十分众多,揭露了统治者的冷血、无情和残酷,驱使劳力,连鳏寡之人也不放过。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流民看到天空展翅高飞的大雁,忍不住感伤起来,他们叹息着,这叹息中饱含着他们对自己不得不参加繁重徭役的哀怨。

第二节在内容上承接第一节,描绘服劳役的流民们筑墙的情景。这时天空中的鸿雁已经聚集到了水泽中去。漂泊迁徙的大雁,让流民们想到了自己。这里用大雁来象征集体劳作的流民们,他们努力筑起很多堵高墙,但是这些辛苦建成的围墙中,却没有一处是他们的家园。没有安身之地的流民发出了“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疑问,饱含不平和愤慨。

最后一节述说流民们悲惨的命运,是流民的悲哀之歌。他们为了让贵族们生活得更好而辛苦工作,但是到头来却要忍受那些贵族的嘲弄和讥笑。大雁的声声哀鸣,一下子引起了流民们的共鸣,他们内心凄苦不堪,再也无法忍受之时,唱出了这首诗,以宣泄心中的愤恨。

本诗开篇的“鸿雁于飞”指代的是那些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流民,他们的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鳏寡孤独的人,日子过得更是悲惨。为了完成王的命令,为了尽快让这些人有住的地方,流民们不辞辛劳,筑墙盖房。

作为一种候鸟,鸿雁总是秋来南去,春来北迁,它们的这种习性和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的流民十分相似,两者都过着居无定处的生活。在长途旅行中鸣叫的鸿雁,声音十分凄厉,让听到的人生出悲苦,流民们触景生情,增添了不少忧愁。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无奈的社会现实,动荡的社会导致大量的人遭受到流离失所的痛苦。“鸿雁于飞”具有十分深刻的含义,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流民们的无限哀痛,后人因此将“哀鸿”这个词当作灾乱流民的代名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诗经》——摘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