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89:从建设“期刊角”谈谈培养公益心

【事由】

给娃订的《十万个为什么》杂志,有一本讲圆周率,某天娃兴致勃勃地把这一本带去了学校,说要跟同学一起把π值抄写下来。当天晚上,我发现娃又抱出了一大摞往期的《十万个为什么》放在自己的书包旁边,说第二天要带走。

我:这么多本你都要带到学校去呀?

娃:啊,同学们可喜欢了,他们都抢着看。

我:哦,看起来这杂志很受欢迎啊。

娃:嗯。我还跟C老师申请了,在我们教室的柜子里专门拿一个空格子来放这些杂志。我原来(把杂志)放在我的收纳箱里的,但箱子里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反正柜子里有几个空格子,就拿一个专门来放。

我:哦,那这个格子就算你们班的“期刊角”了。

第二天娃放学归来,我问“期刊角”建设得怎么样,娃自豪地说:“早就弄好啦!”

【思考与总结】

孩子最初把杂志带去学校是想跟某位同学一起完成一件她觉得有趣的事情,当她发现很多同学都对这本杂志感兴趣的时候,分享的热情立即就被点燃了。她不仅把家里现有的30多本《十万个为什么》全部带去了学校,而且还想到了为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借阅体验,于是向老师申请了使用专门的格子来收纳。

孩子有这个自发的行为我真的很开心,因为她已经在无意间主动开始做公益的事了,我和娃她爸都特地表达了肯定。

依据“百度百科”的释义,“公益”是指“个人或团队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共产品。 其中做好事、行善举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价值判断;行动的结果是向非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公益产品”。 我自己来解释,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不求回报而不是价值交换的方式为他人创造和提供价值,也就是做“利他”的事。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公益心?从深层次来看,依据NLP顶级大师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工具,驱动行为的强大动力是“价值观”(我认为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认为怎么做是对的),比价值观更强大的是“身份”(既然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就要做符合这一身份的事),而比“价值观”和“身份”都更强大,位于“逻辑层次”顶端的,是“愿景”。所谓“愿景”,就是我能为我周围的人、为我所在的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周恩来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乔布斯所说“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说的是“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升官发财”,TA的动力就被定位在“价值观”和“身份”的层面。未来TA有可能位高权重富甲一方,但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为私利不惜损害公利。但当我们对孩子说的是“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两个世界的不同最大化,这就是你生命的价值(借用李开复的名言)”,那么孩子未来就更有可能孜孜以求、百折不挠,成为一个为社会、国家以至人类创造更大价值的人。

当然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并不需要这样刻意的教导,鼓励TA多去做“利他”的事就足以培养公益心。因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本身就会带来愉悦感以至自豪感,从而继续激发意愿和行动。正好前两天听到李松蔚谈“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说正向反馈能给个体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亦同此理。

对于家长来说,鼓励孩子做“利他”的事也不见得是参与什么大事,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小事可供实施。比如让孩子陪同大人参加献血活动,协助妈妈整理和投递可回收垃圾,一起去收容流浪动物的救助站捐助钱粮,动员孩子把自己闲置的衣服、图书和玩具送给用得上的弟弟妹妹……不需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公益”,什么是“利他”,TA已经浸润其中并且亲身践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日记》No.189:从建设“期刊角”谈谈培养公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