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西周风雨谁评说(二)

周文王姬昌说前1152~前1056年

姬昌绝对算是一个隐忍有度的人物,他在世时,没有灭商,但周的实力已经很大了,西至陇右,南达江汉,北溯泾、渭,《论语·泰伯》称赞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虽然很有些夸张的成分,但其实力的确让他有了仰望天下之心。

01.  泰伯、仲壅出走,最早的兄弟让国

说明一下,这里的“泰伯”,是周王室尊为开国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品行高尚,被孔子赞誉,放在了《论语》第一篇予以颂扬。

据记载,古公亶父想传位给幼子季历,但无法开口,身为长子的泰伯知道后,为了不让其父为难,兄弟失和,便与二弟仲雍一起,从大西北避居到了遥远的东南吴地,断发文身,以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季历。季历之后,又传给了其子姬昌,是为周文王。

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已成为常例,但西岐周族尚未封邦建国,还未建立起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传位继承尚遵循着“立长、立贤”并举的方式,所以,古公亶父是可以选择认为更合适的幼子季历作为继承人的 ;即便是此后的周文王在立嗣时,也是按照“立长、立贤”并举的方式,淘汰了嫡长子伯邑考,选定了嫡次子姬发为继承人。但是,一旦岐周代替殷商拥有了天下,那么周王室就制定了严格的“宗法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否则就是违制,是不合法的,是可以被推翻的。这对于维护朝廷的正统,周王室的稳定,乃至于天下的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说起来,泰伯、仲壅,堪比礼让人君之位的先驱了,比后世广为称颂的殷商末期,辽东孤竹国的伯夷、叔齐让位于其弟而出逃还要早。只不过伯夷、叔齐闻听岐周伐商后,愤怒不已,在半道上截住周武王的车马“叩马谏伐”;待听闻商已灭国,天下归周后,志向高洁不食周黍,终饿死在首阳山,世人多哀怜。伯益叔齐的气节可谓高尚,被后世推崇。

然而,泰伯仲壅豪气万丈,不畏艰险,带领族人在荆棘草莽之地硬生生打出了一片天地,这就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吴国,更是可赞得很,并且,春秋时期,吴国不但大败越国,还曾一度灭亡了长期和周王室对着干的楚国,风光一时。

02.  姬昌:天命在周,则后世承继

姬昌,一生都在广布仁德,积蓄力量。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作为周人首领五十年,洞悉天下,谦恭低调,潜心发展,势力不断扩展延伸,甚至达到了江汉荆楚。这自然引起了商王帝辛的猜忌,被帝辛囚禁在羑里(今安阳汤阴)七年,期间,姬昌恭敬平顺,处之不惊,潜心推演著成《周易》。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适等姬昌臣子为营救其出狱,搜求天下美女、骏马、珠玉献给商王,以表示周族对商王室的服从和恭敬,商王于是下令赦姬昌出狱。为表示安抚,又赐予他“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代表商王室对反逆者进行讨伐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中说的周文王“羑里之困”

姬昌勤于政事,“克明德慎罚”,另外,广罗人才,拜太公望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收附虞、芮,攻灭黎(今长治)、邘(今沁阳)。一系列的的措施,终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但姬昌终生没有发动灭商之战,应该说,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说能力不行,而很可能是姬昌自己不愿意如此:这和后世的曹操、司马懿、高欢都差不多,自己受到当朝的恩宠,天下尽知,已经位极人臣,封“西伯”,赐”弓矢斧钺”,至少在道德表面上,与商感情犹存,也不敢不存,尤其不愿意后世将自己划入忘恩负义、乱臣贼子之列,于是有了“天命在周,则子孙承继”之举。

03.  子嗣繁盛,尤以姬发、姬旦为贤

周文王姬昌子嗣茂盛,共有嫡子十个,庶子八个;

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长子,母太姒

周武王(姬发):姬昌嫡次子,母太姒

管叔鲜(姬鲜):姬昌嫡三子,母太姒

周公旦(姬旦):姬昌嫡四子,母太姒

蔡叔度(姬度):姬昌嫡五子,母太姒

曹叔振铎(姬振铎):嫡六子,母太姒

郕叔武(姬武):姬昌嫡七子,母太姒

霍叔处(姬处):姬昌嫡八子,母太姒

卫康叔(姬封):姬昌嫡九子,母太姒

冉季载(姬载):姬昌嫡幼子,母太姒

郜叔:姬昌十一子

雍叔:姬昌十二子

毛叔郑:姬昌十三子

滕错叔:姬昌十四子

毕公高:姬昌十五子

原叔:姬昌十六子

酆叔:姬昌十七子

郇叔:姬昌十八子

关于嫡长子伯邑考——后世为了再黑一把纣王帝辛,为武王伐纣再添正义,编排出了伯邑考替父被纣王囚禁,并做成了肉饼赐予姬昌食用的故事。这无外乎是在进一步声讨商纣王的残酷暴虐、逆天而行,岐周灭商是替天行道,但这太离谱的野史传闻,连嫉恶如仇的司马迁也不忍采纳。

除了姬发继承大统为周武王外,最贤且富有才干的乃四子周公旦,因此,武王临终,托付周公旦和堂兄召公奭为周成王的辅政大臣,分管镐京以东,镐京以西之政务;并允许周公摄行天子事,待成王姬诵成年后还政。

04.  周文王姬昌的仁德,为后世敬仰膜拜

姬昌执政周族五十年,于灭商前10年的前1056年辞世,周武王追尊其为文王。

不知你感觉到没有,关于西周诸天子的记载和传颂,后世三千年,着墨点竟然是没有看到西周立国,后来被追封的周文王。就连690年,武则天称制时,不知从哪儿说起,竟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05.  周文王临终作《保训》

简要说明一下《保训》的出处,《保训》出自清华简,而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为战国中期文物,文字风格是楚国的,简的数量共约2500枚。

万幸的是,清华简在秦焚书之前就被埋入了地下,未经"焚书坑儒"的毁灭,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时期的情况。其中的《保训》共11支简,简长28.5厘米,每简22至24个字,记录了周文王姬昌临终之时对周武王姬发的遗训——

原文为:“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钦哉,勿淫!昔舜久作小人,亲耕於鬲茅。恐,救中。自诣厥志,不讳於庶万眚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远埶,乃易立埶诣,测阴阳之物,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於呼!祗之哉!昔微矵中於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追中於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康,祗备不懈,用受大命。於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唯宿不羕。"

意思就是:姬昌在位五十年的时候,突然患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世,就急忙从演水启程赶往丰岐,要对世子姬发做最后的嘱咐。行了一天一夜,第二天蒙蒙亮到达了一处城寨,这里距岐丰还远,姬昌怕支撑不下来了,就口述遗训,让史官记录下来交给姬发,其内容是:发,我得了急病,恐怕没有时间向你当面交代以后的事情了,过去人们接受'训词',是当面把它背诵下来,记在心里,但现在恐怕来不及了,只有先记录下来交给你了。希望你能恭敬做事,敬畏天地,不要放纵。以前舜出身于民间,身体力行,正如此,领悟了'中道'精粹,舜时常反省,事情也越做越好。正因为舜参透了'中道'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其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如今,希望你能够将此遗训传给子孙,谨守'中道',永不懈怠,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久传世。

评说: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核心,就是“中道”,与后世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着极深的渊源。这应该是华夏这片农耕土地上孕育的农耕文明之精髓,那就是谦恭、勤勉、勿淫,和谐,如此,天命才可长久。此“保训”即便放到现在,乃至再至后世,仍然可称为至理名言,其拳拳之心切切之情让人动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