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字的时候,我在说什么?(六)

1.

闲来无事时,便会翻起自己在过去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的一些“心情。”

想着顺便删一些现在看来无聊且可笑至极的东西,因为的确有些不忍心再看到那样的自己。

看着看着,删着删着,我才发现,当初那些要我命的,被我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痛苦,在几年后看来,毫无意义,除了嘲笑自己的小题大做,就是质疑曾经的多愁善感有何必要?

而那些快乐的字眼,无论是在多久以后,魅力都依然大到足以令会心一笑。

可当时,我却为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痛苦,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现如今,却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我一笑置之。

我想,这大概就是时间赋予我的自我疗伤的超能力,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超能力。

只是当年深陷井底里的自己,不相信罢了,然而,不信的又岂止我一个?

我们不信那般撕心裂肺的痛,居然会消失,居然会在不知不觉的日子里被淡然与释怀。

时间,残忍的改变着我们不愿改变的一些人和事,可与此同时,它也温柔的将我们过去的伤口抚平,虽有痕迹存留,但不过是为了给我们经历过的岁月留下遗址。

在时间这条长河里,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对悲伤夸大其词,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天塌了下来。

我们都希望别人来关注我们的痛苦,却对自己的快乐缄口不提,不愿与他人分享。

就像一个深陷沼泽地的可怜人,你看似在拼命挣脱沼泥,实则,你把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一并拖下了深不见底的沼泽地。然而,在悄悄流逝的岁月面前,悲伤其实多么一文不值,不值得你以泪洗面、不值得你寝食难安,更不值得你颓废消靡,放弃自己。

你以为会跟随你一辈子的阴影和痛苦,极有可能在几年后,甚至不需要几年的光景,一切感受就已经在你不经意间灰飞烟灭,甚至尸骨无存。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问:当你觉得痛苦不堪的时候,问问自己,五年之后,它还重要吗?

是的,你真的不必太高估悲伤的杀伤力,更不要低估快乐的感染力。

我并不是说,痛苦不可以表达,悲伤不能诉说,我们既然可以分享快乐,那当然也可以表达悲伤。

我只是不希望,我们把悲伤看得太重,我们不必将痛苦放大到足以包裹所有的快乐,因为它在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时的情绪而已,何必为此黯然神伤到天明呢?

2.

前两天在闺蜜微信聊天群里闲聊时,闺蜜突然意味深长说:“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要多互相鼓励,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鼓励,会给人一股很大的力量。”

我斩钉截铁的回了两个字:“是的。”

“我是好怕别人给我传递负面情绪了。”这句话紧随其后。

大概是因为看到了这句话,群里的另一位立刻感同身受的接话:“是的,我也好怕,本来心情好好的,别人一直跟我抱怨的话,我也情绪非常不好了。”

就这一点,我发表了我粗浅的看法,我说:“可怕的不是别人喜欢抱怨或者找我们抱怨,而是任凭我们怎么鼓励和安慰,对方都有“但是”且油盐不进。”

是有这种人的,好像全世界都在为难她,好像全世界都无法理解她的艰难,好像所有的路都行不通,好像只有不厌其烦的牢骚发出去了,实际问题才能解决,然而,事实呢?

事实是,对方抱怨并不是为了寻求安慰、鼓励与建议,她就是单纯的为了让你承认她真的很苦,你的鼓励和安慰,让对方产生了你不理解她的感觉,继而,她根本听不进你的话,她只想如何把自己的苦难描述的更到位些,以此你才能对她的苦产生认同。

因此,她必须继续喋喋不休、添油加醋的抱怨。

有的人就真的只是暂时的情绪低落,需要安慰而已,这种人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偶尔的架不住负面情绪的操控。

其实,反过来想,这种人,就算不去抱怨或倾诉,她也有能力快速的自我疗愈,然后继续征战沙场,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遇到这种人,我们的鼓励,就成了她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她心里,对鼓励自己的人,心怀感激。

而有的人,就是为了“炫惨”,然后把所有问题简单归因为“我好命苦”,既不深度思考自身问题,也不付诸行动改变自己。

那么这种人,你安慰她一万句,也抵不过她送给自己的一声叹息,她抱怨一万次,也依然只会钟情于接下来将要抱怨的一万零一次。

面对这种人,毫无疑问应当远离,她不仅对于你的安慰和鼓励置若罔闻,还欲让你同她成为“志趣相投”的知心人,你悲伤着她的悲伤,她痛苦着你的痛苦,彼此在“自怨自艾”的路上往前走……

3.

前几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受着这种喜欢“卖惨”的朋友的折磨。

那时,我在乡下带娃,因为刚嫁过去先生那边的村落,而村子里平时又大多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在家,因此,对我而言,那里几乎是没有一个可以与我交流的年轻人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镇上的母婴用品店买奶粉,竟然遇到了我的小学同学,原来她是那家母婴店的合伙人之一。

这种异地遇旧识的亲切感使得我们即便十余年未见,也轻而易举的熟络了起来。

于是,自那次重遇之后,我便经常抱着娃去她的母婴店闲坐。

那时整天生活在油盐酱醋里的我,与她们聊的话题无外乎老公孩子以及婆婆。

但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格相对沉闷,因此,和那位小学同学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几乎都是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

刚开始,每次听完她的倾诉之后,我都会适当的给予安慰,因为的确觉得她挺惨的,奇葩的老公以及婆婆让我对她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同情,但对于她的苦,我也只能看在眼里,毕竟,我不能代替她去做一些决定,更无力改变她的生活。

我之所以那么认真的听她讲她的琐事,不过是因为我觉得她信任我。

后来,日子稍微长了些我才知道,原来整条街的人都知道她老公对她不好、她婆婆不给她带小孩等等……

同时,我还自以为自己给出的建议相对而言是比较实际和可行的,可后来我也悲剧的发现,是我想多了,人家只是想“诉苦”仅此,而已。

我苦口婆心的开导和挖空心思的建议,根本就不在她的思考范围里,更别谈什么行动了。

她只不过是想听我帮她骂骂奇葩的老公和缺德的婆婆,然后继续自己那一地鸡毛的生活,尽管也有过几次大张旗鼓、兴师动众的改变计划。

如今,彼此已渐渐失去了联系,也没有刻意疏远,大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只是偶尔会从她的朋友圈看到一成不变的她,继续着将自己的“惨状”广而告之的生活。

4.

这些“悲惨”的事儿看多了、听多了,我心里就真的一直在奇怪——这样见人就诉苦的行为有意思吗?你惨你有理吗?很骄傲吗?值得引以为荣吗?

想起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说:“也许你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但一定都是你自找的。”

当即就对这句话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当然,这种强烈的共鸣不是来自他人的“比惨和诉苦”,更多的是在告诫自己,因为我个人始终觉得,所有人对身边一切的否定,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所遭受的际遇皆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没有能力改变所有的“不想要。”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接受所有的“不想要”。

如王小波所说:“人的痛苦,本质上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经历的越多,越容易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心理学上一直在强调心理暗示是一种多么危险且重要的行为,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惨的那个人的时候,那么,请相信,我们真的就会变成最惨的那个。

所有糟糕的、奇葩的、不可思议的事都会一直与我们同在,它不会让我们“失望。”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吗?假如是,那无话可说。

如果不是,那我们为什么要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所有的悲哀都公之于众呢?又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将自己的伤口撕开给别人看呢?难道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不幸和痛苦,都只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吗?

难道我们真的想当个他人生活中的小丑吗?或者,我们真的有那么伟大,就只是想把自己不开心的事说来让别人开心开心?

诚然,摆在眼前的困境,可能真的会因为自身各方面的条件不足而得不到解决,可是,我们频繁倒苦水的行为又能改变什么?而这个过程和之后的结果,甚至有可能带给我们更大的苦恼,因为我们说多一次,就是在多提醒自己一次,这种提醒又势必会让我们一直困在不幸的生活当中。何必呢?

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将这一切慢慢沉淀。

我们并不会抗拒那种偶尔找三两知己倾诉的行为,甚至认为那种在诉说了自己一番苦楚后,懂得自我反思且善于总结合理建议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交流。

所以,我只是希望,绝大多数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能够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并能够学会尊重自己的隐私和聆听者的生活。这世界上,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并有义务拯救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写字的时候,我在说什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