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再放不下我们的灵魂

大学是用来做什么的?没那么复杂,就是要让莘莘学子们释放自己的青春、激情、个性与梦想,使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践行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十几年的独木横陈,恰逢芳华初放,无论怎样,他们已经把大学时光定格为一生中最美的记忆,没有之一。


政府办大学,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才,才好让他们教育下一代,达成知识、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那大学该怎么建呢?听谁的呢?或者按照谁的意愿去做呢?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要想搞懂我的母校的建校思路,看看她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便可略知一二,规划和建筑是不会说谎的。



大门没什么好说的,气派、张扬、有腔调,尊重知识不是一句空话,也是要有仪式感的。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大门的主要功能好像是为开车人设计的,步行通道反而很窄,我弱弱地问一句:大学的主要成员,或者说大学的主人是谁啊?学生开车的比例在国际庄基本为零吧?


进入大门定眼观看,好气派,好敞亮啊!双向四车道!有些辅路都是如此!大爷,这是学校,不是工业园区,也不是高档小区。我再问一句:有摄像镜头吗?是该人让车呢,还是车让人啊?


在大学校园设计上,我们普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大学该以什么方式来进行人员流动。最好的当然是步行,其次是单车、最坏的是机动车。而我们在这方面恰恰选择了最坏的结果。


如果这个成立的话,那我们整个大学校园的设计理念和初衷是有问题的。


如果在校园里,我们都要以机动车为交通载体来设计交通动线,那这样的校园就不会是心灵放松之所。想想看,老子下课过马路都要看着机动车,还有心情嬉戏,还有心情思考?


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以机动车为交通载体进行整体设计,那对绝大多数步行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要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去走这种毫无意义的垃圾路段。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校园内,很少见到小黄车、摩拜单车等,是不是不让进校园啊?那这就有点欺负人了,机动车都可以进,为什么单车不行呢?


大路两旁分别矗立着设计庄重、颜色深邃的教学楼,西为文科群、东为理科群,据说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四合院,是有讲究的。但用错地方了,秩序本身就是对思想的一种形式桎楛。


学校有很多学科,是要丰富多彩的、百家争鸣的,我实在不能想象把音乐学院和物理学院的教学楼都能设计成一样的,这样真的好吗?


我还真是用心看了,美术学院的教学楼还真是和其他教学楼有些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将女儿墙做成了中国传统的窗棂风格,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还是觉得,只是另外一种形式而已。


美术学院是一所大学最能体现其特质和创新意识的地方,如果美术学院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个性,那这所大学基本就可以用苍老来形容了。

裸体是对禁锢的一种释放,还远远谈不上创意和创新。


我们应该对任何人的作品有起码的尊重,这是必须的,应该是为人师、为人友的一种底线。

放不下作品,如何放得下灵魂?


我一直不能明白,一所大学,有必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吗?就一座说不清什么含义的塔楼,是聚会、遛弯、讨论问题的所在吗?每天穿过广场去上课,都要多走几分钟的路程。

做这样的广场都不如给音乐学院做一个舞台,让他们也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也给其他同学单调乏味的生活增添一抹快乐;都不如给美术学院做一个展区,把历届学子的作品作为学校的一种小品点缀、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历史延续。


崖山之后无中华。我的大学时光是在老校区度过的,我现在还是认为那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搬到了新校区,便没有了灵魂。心灵是要有心灵的土壤的。


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我是学外语的,每天要晨读。在老校区,有一片小树林,是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朗读的所在,也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在新校区,我还能找到吗?


母校,想说爱你不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校,再放不下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