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落地24步法》第七章 第三节 步法15:沉淀: 阶段性总结评估(实战部分)

OKR陈凯

第七章 第三节 步法15:沉淀: 阶段性总结评估(实战部分)

OKR认知进阶

在现实OKR应用中,经常习惯性的会被认为是新版的绩效考核,尤其是在OKR应用打分环节中,使用者认为这个分值,会像KPI考评那样对应奖励与处罚,也有很多书籍和课程,为了迎合这类惯性思维,而将OKR与绩效进行高度关联,我本人是极力反对的,OKR得分无关绩效评价,OKR是一套工作方法,是一套更加高效的组织协同工具,OKR的应用过程中,能启发我们建立成长型思维,深挖业务本质,助推创新与创造,如果当您感知到OKR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那么您对OKR的理解已经由量变到质变了。

再续OKR与绩效评价解耦

我在所有的授课和咨询中,都会明确指出OKR是一套方法论,与绩效评价是完全分离的,如果将二者合为一体,那就不是OKR了,传统的绩效是将工作中的关键要素,进行指标化。OKR输出是价值创造,绩效评价可以理解成为价值评价,我们可以利用OKR工作法,挑战不可能,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唤醒组织中的个体,凭借内在驱动的牵引,以个体价值实现,与组织目标的高度衔接与融合,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OKR将价值产出与价值评价进行隔离,OKR强调目标管理,为价值输出导向,绩效评价更聚焦于对已经产出的价值进行评估。也可以理解成为OKR将目标达成与评价评定分割两个独立的系统。

OKR关注的是目标,而非指标

OKR时代追求的是价值贡献,很多学员依旧会问我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使用OKR之后,如何评定个体的绩效?我的答案非常简单;OKR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而非指标。具体建议如下:

1,可以采用自评OKR,基于OKR打分,锁定有效价值产出;

2,团队同行同事间的互评,基于协同,共同目标,对价值贡献给予确认;

3,管理者整体评价,基于个体对于团队OKR贡献,以及创造出的价值影响力,给予再次核准。

OKR打分的意义

还会有同学追问一个话题:既然是这样,那OKR的得分不与绩效挂钩,那设定分值的意义何在?

OKR的分值设计,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从0—1.0分,分别0,0.3, 0.7,1.0四个段位,OKR应用中设计了分值测量,其价值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1,动态式的映射出目标难度与个体价值,如果您的OKR得分经常性接近1.0,说明您制定目标时,难度较低,在很多欧美大型企业中,同事间会产生一种鄙视链;

2,在一个极具挑战性目标面前,即便我们的OKR得分并不高,也许我们所创造出的价值已经很强了;

3,让我们组织中的每一名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量化的分值与进度的匹配,这是没有什么能替代,让我们更兴奋的了。

OKR的得分体现的是目标的进展信息,制定OKR是为了激发和释放员工的潜能,鼓励自我挑战。传统的绩效考核,是将目标与评价高度关联,员工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必然趋近保守,因而束缚了员工的挑战突破意愿。

很多书籍和课程都会选择在结尾的部分,进行总结,但是OKR是一套工具,是一套应用科学,实战性极强,只有实战与理论间不断融合与验证,才会升华出全新的认知,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再次拷问理论,就是这样的反复迭代中,成长与感悟。

本节在OKR实践到一个分水岭的时刻,进行一次盘点与总结,犹如登顶中驿站,梳理思绪,调整步伐,深呼吸,以利再战。

阶段性总结

OKR24步伐的实战逻辑也是从行动---感知---领悟---纠偏---再行动---沉淀---通透,在24步伐运行中,本节总结合计10条法则,基本全覆盖前期应用者的疑惑点;

1,OKR落地环节的前置需求,就是预热期,预热期是OKR落地成功的基石。传统型组织预热期至关重要,初创型企业的预热期可以适度缩短;

2,在OKR应用周期中,初期在OKR创建阶段,组织中成员参与度在10%左右,是正常区间,经历1—2个周期,上升至30%,为合理状态,原因就是绩效主义根深蒂固,组织在应用进度上要有耐心;

3,OKR应用初期,团队OKR设置数量不宜过多,2—3个适中,核心点训练聚焦能力和业务延展性思维;

4,OKR应用初期,组织中个体的OKR,无效率很高,我们要平心静气,调柔轻安,方能循序渐进;

5,组织内部的团队间,个体间的协同连接,障碍非常多,切记不能流于形式,原因是传统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6,分享会上OKR管理者角色必须转换,从管控者变成倾听者,倾听是有力量的,从训斥变成引导,从督办变成辅导,如果员工们感到不适,说明已经起作用了;

7,分享会上主动的发言率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信号,OKR在引爆个体思维,内在驱动力在做功了;

8,OKR管理者要把分享环节的互评,变成社交媒体般互动,话题式,头脑风暴,献计献策,夺宝奇兵等等;

9,OKR管理者要快速学习,自我革新,认知性,技能性,不断扩展和升级,对OKR理论部分要烂熟于心,实战中保存OKR心得日志;

10,组织上层的支持是根基,分别从时间上,空间上,文化弹性上,OKR生态环境是:a,安全感拉动团队凝聚力和认可度,

b,分析暴露软弱和短板,而形成战斗力和持续创新,

c,有效共识替代传统外部奖励,分享替代传统的外部管制,最终创建挑战性目标。

小结

  爱迪生从发明电灯,到全面替代传统的煤油灯经历了53年的时间,我觉得OKR工作法,不需要那么久,因为OKR倡导的内在驱动力的价值型组织,正是当下组织的破局之道。


实战寄语

一,落地手册

在本节落地环节中,正是再一次的通盘反思过程,本次提到的阶段性总结,是基于经历过实战周期的,而前面在创建环节,也曾有过一个阶段性总结,其源于理论部分的转换程度。

这样的安排,就是根据OKR的落地节点以及OKR操作门槛而设计的。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的解读,到实际业务场景的转换,完成基本的创建和协同连接。再到后面我们利用应用阶段的跟进与实施,在闭环的实施周期内,所有时间节点上进行了核心要素的分析。

本节落地重心,放在全员深刻理解OKR得分与绩效评价无关,从而提升对OKR的认知能力,以及毫无顾虑的投身到组织目标的达成。

二,案例反馈

   在本节实战中,提到阶段性总结,案例反馈信息中,要么不重视阶段性总结,要么都是业务细节。其实OKR的阶段性总结,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复盘,困难分析,经验分享。

本节OKR阶段性总结(实战部分)更深层意义在于,将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加以融合,从体知—体感---体悟,完成认知迭代和进阶,建议管理者利用好这次实战阶段的总结,对OKR周期内行为与思维,任务与结果,愿景与执行,在认知的世界里可以全部连接打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OKR落地24步法》第七章 第三节 步法15:沉淀: 阶段性总结评估(实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