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明朝那些事》: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

从去年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断断续续将近一年的时间。几百年的历史有太多人太多事,甚至看完记住的也并不多。但这系列的书(九本)以绝对的畅销量证明自己绝对的魅力。是,我记住不多,但是印象深刻,在乐趣中又无意让自己意识些什么。

1、关于维度

他工作很努力,每日工作14-16小时;他很节俭,衣服、袜子都打补丁;他有一堆烂摊子,他什么都要管,所有天灾人祸在他在位期间扑面而来,从未停止,甚至他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会失败,然而他还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全力以赴,撞了南墙不回头,直到最后结局的到来依然没有放弃。他是崇祯。他是了不起的人,但是他也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

如果不了解,那么提起崇祯,也许我们对他的形容词,仅仅是亡朝皇帝而已。是小时候对人认知太过简单粗暴的意识种下太深了吧,所以提起英雄,永远记得他卓越的成就,好像英雄就是完美无缺;所以提起小人,也只知道让人咬牙切齿的一面,似乎小人真的一无是处。也许有人忍不住辩驳了,随着成长认知已经有所变化,也许确实很清晰了些,但是最深处的潜意识在判断某些人与事的时候,会无意识去认同最开始的认知。

人不等于好或者坏,本身人性就是极其复杂的。有时候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当年明月笔下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的时候,有时会心一笑,有时忍不住惊呼,原来这些人真的超乎自己的想象。

其实自己属于比较活在自我认同的单一维度里,因为单一,所以容易丧失另一种认知的可能。而真正想脱离自己既定看到的一方天地,就是要多维度去看待世界的人与事。多维度去观察和感知,也许就越发不轻易去评判是与非,对与错。也许有许多个人不认同的,但是存在有存在的理由吧。你看到的世界不等于就是全世界。

2、关于气节

当年明月说,我所述说的,除了历史,还有很多东西,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权利、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足够多了。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种或可贵或懦弱的品质以及明显的情感冲突,前提是这些人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许尚未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往往真的可能改变一生的轨迹。不同的选择确实是迥异的人生。魏忠贤这种无恶不作甚至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的禽兽同款们的选择就不想说什么了,只想说说让自己震撼的那些人,那些选择道统,选择气节的人们。

一个心不够大的姑娘简直不知道谈论这些深奥的词语,因为所求不过平凡人生的平安喜乐。因为知道自己茫茫人海一粒粟,所以才对这些人由衷的敬意。

明知是死,依然慷慨就义。

将一生奉献给国家的天才孙承宗即使76岁,即使没有守军,没有将领,没有粮草,依然坚守高阳弹丸之地,即使被俘虏,依然从从容容整顿衣着,向北叩头自尽而死;明知无一兵一卒,北伐必死无疑,黄道周依然自己招兵,带领没有任何经验和武器的的“扁担军”和“夫人军”,打了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全军覆没,最终在南京就义;仅有五千士兵的卢象昇与兵力十倍的清军战斗,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最终负伤力竭而死,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亲兵为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他身上中二十四箭而死。想起小时候看到的一幕电视剧画面:《隋唐英雄传》里的罗成就是深陷敌人包围圈身中数十箭死去,这个画面一直震撼着自己,虽然年少始终不懂什么,但是那种悲壮始终无法忘记。

而这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这种不识时务,死心眼叫做气节。

其实关于孙承宗们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太平常了吧,因为不管是明朝前还是明朝后一直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中国最痛苦屈辱的近代,有太多我们永远不知道姓名的孙承宗们前赴后继,所以才有现世安稳。9月30日是我们国家的烈士纪念日,但是记住这个节日的极少极少,甚至在现在幸福的氛围里觉得无关紧要。太平本是烈士定,从无烈士享太平。活得幸福,我们总该明白幸福的来源,世间一切没有坐享其成的获得,有些人值得一生去致敬!

3、关于通透

对历史很感兴趣,甚至读书时代还是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不过以前的历史了解或是活在正正经经的历史教科书里,那些朝代里的腥风血雨,波澜壮阔不过都是寥寥几页的概述,期间的风云人物也不过是种符号,相当容易就将热情丢失在枯燥无味里;或是在那些改编得适应观众口味的电视剧或者野史话本,足够吸引人但太多早已面目全非。

说起明朝,脑海里第一反应竟然是《穿越时空的爱恋》,自己都忍不住扶额好笑。明显小时候深受电视剧荼毒,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真的把历史写得很好看,用恰当好处的幽默去诠释去认知,基于真实的好看。个人很喜欢他在书中提及的,也算是答案吧:历史从来不是就不幽默,也不乐观。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而是他自己而已。甚至他因为看多了历史,反而有种历史感的悲观。但他坚持幽默,因为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当年明月也提及了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看历史。他明确说,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内核始终没变,所有发生的,是因为有发生的理由。后面他有更详细的一番阐释,看的时候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如果借鉴都不行,那么为何阅读?在当年明月说历史不幽默而他坚持幽默的时候,让自己真的有了一种认知,他就是那种认识生活的真相,而依然热爱生活的践行者。你想在那些朝代那些人们身上汲取什么,那是远去的时代,那是别人的人生。在电脑敲打这段内容的时候,脑海里浮现了这个词:通透。也许他阅读那么多历史给予他的是通透,也是历史会给予我的,当我有足够的沉淀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明朝那些事》: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