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读书分享(三)

        三、匠心独运的写作技法

        1.今昔两线交替行进

        如果要说这部小说在叙事方面最有特点的地方,莫过于它今昔交替行进的情节编排方式了。

        小说一共12章,采取了今昔交替行进的编排方式,开篇便先声夺人地道出“莉迪亚四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以此为时间节点,奇数章节按照故事的正常顺序展开叙写,讲述莉迪亚死后,家人从不敢相信到不能接受再到认清真相的一步步揭开莉迪亚死亡之谜的过程;偶数章节则以插叙的方式,追忆了莉迪亚父母从相识相恋再到在他们沉重的希冀下,莉迪亚一步步不堪负荷走向无声的死亡的过程。小说情节的编排体例很有意思,让你在时空的穿梭中一步步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一步步接近事情的真相。

        2.伏笔处处可见

        小说胜在故事既独特离奇又合情合理,既悬念四起又有根有据。而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无论是小处的细节还是大处的情节,都是处处铺垫,随处伏笔,将小说笔法运用到了极致。

        例如,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结合,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婚礼前,玛丽琳的母亲沃克尔仍然说“你们在哪里都不会合群,你会后悔一辈子。”“你会改变想法的,过一阵子你会后悔的。”母亲的话,一语成谶,预示着詹姆斯和玛丽琳婚姻的不幸,也预示他们的孩子将会遭遇的不幸。

        又比如,当内斯愤怒于妹妹抢走了他所有的爱而将她推入湖中,而迪莉娅并没有预想中的痛苦挣扎,反而有一种解脱的恬适与宁静,其实,也暗示着莉迪亚复杂的不堪重负的内心,也预示着她最终的归宿。

        文中还有诸多伏笔和铺垫,使故事既跌宕起伏又有迹可循,引人入胜。

        四、无法回避的自我反思

        这是一本能够叩击人的心灵的书,它总能引起共鸣,触发反思,让你无所遁形。读完该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浅薄的思考:

        第一,作为父母,该如何恰如其分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理想与孩子的人生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白,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们的,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者自己期望的生活模式和人生轨迹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许父母能做的,便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为其提供实现自己理想的条件,仅此而已。没有谁可以决定别人的人生道路,没有谁可以为别人的人生打包票,哪怕是父母也不可以,可以引导,但不能决定。

        第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最佳途径。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彼此伤害,害怕父母失望,所以选择默默承受所有不愿承受的东西,但生命的承载是有限的,我们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路,学着去沟通,学着去表达,或许,一切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不可更改,或许结果会变得不同。

        第三,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明白,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失去自我,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父母的人生如此,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此,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理想和方向,我们同样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所要走的路。我们没有必要去背负父辈的理想和希冀,轻装上阵,才能选择并且到达自己所要去的远方。

        第四,女孩子永远不要放弃自我,你可以平淡无奇,可以碌碌一生,但是绝不能没有自我,绝不能失去追求自己想要、过自己理想生活的勇气。无论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家庭,都不能忘了自我,只有爱自己、拥有自我,才能保有爱他人的能力。否则最后就会成为像玛丽琳和她的母亲那样的人,生活就是围着家庭丈夫转,永远走不出家庭给你划定的圈子,活的卑微无趣,终其一生留不下任何痕迹。

         第五,异类的压力和负担往往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我们既要与众不同颖脱而出,也要能够回归群体,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可以与众不同但却不能格格不入。

         最后,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想法之间的关系;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迎合父母的期望与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的平衡点,找到真正的自我;当然,更希望每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能够摆脱他人的期望,直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达到想去的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读书分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