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未散,听戏人仍犹在~

文 / 沉淀

无意中听到网易云音乐的推送,申凤梅越调《收姜维》中的著名曲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那句韵味十足的“四千岁呀~”一出,便湿了眼眶。一时间勾起太多童年记忆,深润其中。

1

我们一家都是戏迷,豫剧、曲剧、越调、黄梅戏和民间小调都是常听曲种,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我也爱上了听戏。

九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未普及,各种综艺也没有铺天盖地,听戏成了大众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九四年,河南卫视开播了一档戏曲节目《梨园春》,这场精神盛宴,更大大增加了了戏曲的受众,妇孺皆知。

每逢周日,乡亲邻里竞先奔走相告,早早吃过晚饭,聚到有电视的人家排排坐,齐刷刷地盯着电视,全程目不转睛。

《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

《席卷筒》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红灯记》的那句:奶奶你听我说~

《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

《小二黑结婚》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这么多经典曲目,怕是人人都能哼唱上几句吧~

伴我成长的节目,如今已25岁了,依然在发挥着影响力。

2

除了每周蹲点看直播,平日庄里庄外有丧葬嫁娶搭台唱戏的,大家也都会去凑个热闹。那个年代的表演也没有现在形式多样,大多是请当地或外地的小剧团来唱些经典段子。有钱人家会搭建高高的戏台,请专业的戏班子来,服化道齐活了连唱几日。

那时候,为了看戏,偶尔也会跟着外婆走很远,小小年纪的我痴迷于浓妆重彩后的脸,凤冠华服里缝的故事。舞台上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是生活里道不尽的人生百味。

后来家里有了电视,买了DVD,也买了很多戏曲碟片,某日闲来无事,准备好碟子,通知外婆和邻里阿婆来家里,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情绪跟着剧情跌宕起伏。应了那句: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然而这样的日子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少,用MP3、手机听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主流,歌单里一直会收录几首戏曲,偶尔被同学发现,打趣我是老年人。大学时“高雅艺术进校园”,还跟室友逃课去看黄梅戏演出。都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大概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吧。

3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爱听戏,一方面是戏曲题材脱离时代,抱残守缺,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是受多元艺术文化的冲击,社会思潮发生变化,年轻人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缺乏耐心。不过,现代也不乏为挽救传统戏曲艺术,大胆创新尝试、以顺应时代的歌手和节目。

《北京一夜》是我所知的,最早的一首流行乐与京剧完美结合的歌曲。后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也融入这种创新形式,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在梅边》、马天宇的《青衣》、后弦的《西厢》、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徐佳莹的《身骑白马》、维也纳的《你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霍尊的《卷珠帘》……不胜枚举!

2015年,天津卫视推出一档由明星参与竞赛的原创节目《国色天香》,传承中国传统曲艺文化,刮起了一阵“中国风”。2018年,爱奇艺重磅打造的国风文化创新节目《国风美少年》,以唱演秀的形式为传统文化发声,让国潮回归。霍尊作为召集人之一,以其最擅长的“唱”作为传播桥梁,向大众展现国风韵味所在。

现在南抖北快的短视频时代,似乎为戏曲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出口。快手上一搜,曲艺类的关注者颇多。直播间一开,打破地域、场地限制,扩大了受众范围。戏曲演员面对五湖四海的“票友”,或唱或互动,从剧院到民间,似乎延续了一百年前戏曲靠票友得以生存的年代。

4

有人说:戏曲是写意的艺术,雅字当先。

我倒觉得艺术源自民间生活,又回归民间,俗和小众似乎都是必然命运。大雅与大俗,都是戏曲独有的美感。怕只怕,经典的依然是经典,而新剧却不能超越经典。

于我,戏曲是童年的重要部分,而豫剧更是我脑海里抹不掉的乡音,一触即发。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封面图来自作者石头,若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THE END -

作者:致像素,一个热爱生活和艺术的八零九零设计师组合。写的很一般,拍的很好看。如果我们志趣相投、如果你想打发无聊时光,都可以来这里。地方不大,却可以一起发现生活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曲终人未散,听戏人仍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