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页是很厚,也放不下比利时的哀愁

弗拉芒语文学巨擘、比利时国宝级作家,世界文学界这样称誉比利时作家雨果·克劳斯,一定是言之有物的,比如,由译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比利时的哀愁》,就是该称誉的佐证。

尽管如此,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比利时有一位著名作家叫雨果·克劳斯,所以,将厚达750页的《比利时的哀愁》拿在手上掂了掂,读还是不读,成了一个问题。最后,是"雨果·克劳斯一生之作"、这句写在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中文简体字版腰封上的这句推荐,让我克服了对这本超长小说的惧怕,排除各种干扰用一个星期读完了被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库切称赞为"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比利时的哀愁》。

接受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文艺理论教育的读者,大概会很不适应雨果·克劳斯用在《比利时的哀愁》里的写法。小说再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比利时小城布鲁日的各色人等上演的各种成色的戏码,如此题材,既然小说选择了少年路易斯作为叙述者,雨果·克劳斯应该让路易斯有选择地看到、有选择地书写。然而,他却让路易斯如同写带锁的日记一样流水账般地抄录生活。按理,这种写法的小说,颇难让读者安下心来慢慢咀嚼,奇怪的是,《比利时的哀愁》却让我一打开便欲罢不能。风起云涌、风云变幻之际,世代生活在布鲁日或刚来布鲁日的人,依凭自己的判断纷纷择枝而栖、见机而动,风雨欲来风满楼、大难临头各自飞、覆巢之下无完卵——这是小说的眼睛路易斯看见的布鲁日,这个生性敏感的少年于是拿起笔来,非常时期布鲁日宗教的、世俗的,忠诚的、背叛的以及执迷不悟的、向死而生的片段和场景,就这么散淡而来直至形成冲击心灵的巨浪。

雨果·克劳斯

《比利时的哀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名曰《哀愁》,第二部分则为《比利时》。

《哀愁》中路易斯的记录主要集中在自己在教会寄宿制学校与自己的几个死党、与管理男孩们的修女们之间的嬉笑怒骂和喜怒哀乐,父亲、印刷厂老板斯塔夫·塞涅夫先生与母亲康斯坦泽的相爱或者交恶,以及父亲家和母亲家一长串社会关系在布鲁日的异常的天空下的所作所为。

《哀愁》部分,文如其名,作者在"哀愁"一词上做足了文章,雨果·克劳斯所有的笔墨都是为了极写少年路易斯成长过程中的迷惘和领悟。少年成长小说,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得好的真不少,像最为人知的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的美国作家罗伯特·麦卡蒙的《奇风岁月》。当然,《奇风岁月》要晚于《比利时的哀愁》出版,可是,当雨果·克劳斯打算写路易斯的成长史时,一定已有不少他人的成功之作在前,要怎么写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别具一格?其实,雨果·克劳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里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为迎接第二部分铺设红地毯。这是一张悦目的红地毯,作者用错落有致的篇幅结构的《哀愁》,让阅读者总有喘息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我们回味路易斯的困惑、斯塔夫的自大、康斯坦泽的欲望,以及以教父(路易斯的爷爷)为首的塞涅夫家家族的纷纷扰扰和以太婆婆(路易斯的外婆)为首的路易斯姨妈舅舅们之间的纷争时,或蹙眉叹息或展颜一笑,会觉得这一部分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总觉得雨果·克劳斯一定研究过接受心理学。虽然漫漶,但《哀愁》部分的写法很讨巧,让读者在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停顿中感受到成功阅读的愉悦。

进入的小说的第二部分,小说的文风突变。这种变化没有体现在字词句的运用上,而是从第285页开始的《比利时》直至小说的最后一页第758页,差不多500页的文本,作者不分章节地一口气将早熟的路易斯一路写到了成为一本书的作者。既然深谙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雨果·克劳斯应该知道他的这种写法很可能会让阅读戛然而止,他何以要这么安排《比利时的哀愁》的下半场?

德国人长驱直入比利时后,小城布鲁日的空气变得黏稠起来,在如此阻滞的气氛中生活的布鲁日人,他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混沌和难捱。还有什么样的文体比现在我们读到的《比利时》,亦即夹缠的、阴沉的、呼吸沉重的、延绵不断的叙述更匹配纳粹铁蹄下的布鲁日?所以,按下雨果·克劳斯写在书里的故事先不提,就作者选择的表述方式,已经让阅读者嗅到了彼时布鲁日空气中的焦糊和苦涩。

199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等到布鲁日光复了,谁是比利时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不用说,是地下抵抗组织"白卫队"的反纳粹斗士康拉德,是逃往英国追随比利时流亡政府、后牺牲在战场上的弗洛伦特叔叔。可我总觉得在那样的布鲁日,振臂一呼是容易的,而要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家之主,必须想尽办法带领一家人度过战乱的艰难时期,却非常不易。小说的主角是路易斯·塞涅夫,读完小说后,却是路易斯的父亲斯塔夫·塞涅夫,在我的心头盘桓不去。

战前,斯塔夫·塞涅夫是一个精明的老板,他靠他的头脑和勤快将一家小小的印刷所经营虎虎有生气,从而使得妻子康斯坦泽生活无忧,使得儿子能够耽于沉思。纳粹来了,注定了塞涅夫先生的印刷生意将难以为继,但没有一个男人甘心自己经营了半辈子的生意毁于一旦,况且,塞涅夫先生又有着强烈的弗拉芒民族主义倾向,始终惦记着弗拉芒民族能够走上复兴之路。为了不再遭受讲法语的比利时人的排挤,德国人来了,塞涅夫先生为生意计、为弗拉芒民族的复兴计,不由自主地想要加入与纳粹紧密合作的弗拉芒民族党,政治不正确是无疑的,可是,整个欧洲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要求一个比利时小城布鲁日一家小印刷所的小老板能够头脑清晰、立场坚定,是对一片雪花提出了一场大雪的要求。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此话不错。很多雪花从天而降的那一刻,所求无非是落在大地上过,然后化成一滴水,然后杳无踪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750页是很厚,也放不下比利时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