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四圣心源第23天--中风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这一段的学习对生活很有指导意义。父母年纪大了,总有多种小毛病。母亲便多有手麻手抖,今明白是因肺气郁。也会因生气而手紧握,牙紧咬,这的根源在肝,肝主筋,怒伤肝,而致。如此,解肝郁是根本,以免引起更严重后果。但这两个问题的根据还在脾湿肾寒,中气亏,所以同时必须补中气。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环境是相同的环境,但人的反应不一样,根本在于人自身的气机平衡与偏颇。所以,名为中风,但与外界的风无多大关系,更多的是自身的状况,不过与肝风关系不小。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在老家,称中风为偏枯,今天方知是此二字,不禁感叹中医在老百姓中的广泛传播。而母亲病时,和一西医朋友说起她中风了,那朋友居然不些不明究竟,说血栓方明白,行医之人远中医何至此啊。

人中风生病,有人左边躯体不利,有人右边,原听说男左女右,现看不准,其实左右是由身体状况引起。气偏虚则会病在右,手大指不拳曲不利(母亲便有此症),这是因为肺经起于此。血偏虚则病在左,足大指会不利索,因肝经起于此。但不论左右,足大指都会出问题,因脾经起于此,这是病的根本。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肝郁至病挛缩,母亲左腿侧,颈后会痛,这当是胆经问题引起的筋缩。还是需要温脾散寒解郁。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买了给妈妈试试。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母亲、婆婆生病都是说话不清,到医院说脑梗,用降脂抗凝降血压之药处理,倒也基本好转,但说话不清问题许久没好。问大夫,只是让继续吃药,没其他好法。而今天就找到了治疗的办法,现开始学针灸,从妈妈身上试试,期望用中医解去她的病痛。父亲当时是头晕头昏而入院,现看是胃不降所致。

如果出现了口眼歪斜,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大便干,需用阿胶苁蓉(肉苁蓉味甘、咸、温,归肾,大肠经,是临床常用的补益药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作用),干结厉害的,重用苁蓉,不可以用龟板、地黄、天冬之类,这些都是滋阴之药,治疗阴虚,否则更损根本。不过这个治法一般医生不会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读四圣心源第23天--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