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的能力与曹丕比怎么样?

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是曹魏唯二的,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虽然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学校,可能还是改不了从小就被排来排去的习惯,看到什么不管是人啊、还是物啊,都喜欢排个顺序。

虽然说曹丕在位时间比较短,仅仅七年时间,但其实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能也跟他在位时间比较短有关系,还没来得及腐败就跟老爹汇报工作去了,所以他的作为是要强于其子曹叡的。

其实从当时人的角度来评价,曹丕的帝位也是要高于曹叡,曹丕的谥号是“文”,其父曹操追谥为“武”,曹叡的谥号是“明”,在古代的谥法中“文武”二字是最高的评价了,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再比如汉文帝、汉武帝,这些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帝王,明显曹叡的谥就要低一个级别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二人也有自己的评价: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对曹丕的评价认为其德心不足,认为他如果可以宽宏大度、修身德行,那么就可以比肩古代的贤主了,但是对曹叡,直接批评他的施政问题,天下未平,就开始营建宫室享乐了,二人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了。

在武功方面,曹丕可以积极进取,而曹叡却只能固守不失

在三国这样的角斗时代,最能反映一个君主的能力,就是他的军事上的成就,如果说一个很有能力,但在对外作战时,只能被动防守,频频挨揍,那说你强,恐怕是笑话。

三国鼎立的大环境下,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时期,曹魏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战略态势,曹丕时期,曹魏对蜀汉和东吴,都保持压迫态势,频频出手进攻两国,而曹叡时期则正好相反,蜀汉和东吴不断挑衅进攻曹魏,曹叡还手很少,只能疲于应付。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借着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刘备势力退出荆州,东吴势力无法完全控制荆州的机会,派出夏侯尚、徐晃率军进攻被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三郡,孟达在宜都投降,刘封战败逃回成都,顺利收复上庸三郡。

黄初三年,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翻脸无情,就不再跪舔曹魏了,孙权的欺骗和背叛令曹丕非常生气,于是调集大军,亲自从许昌南下,分兵三路征伐东吴,东路的曹休和西路的曹真等部,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曹真与夏侯尚兵围江陵,指日可破。

但中路进兵的曹仁作战不利,在濡须被朱桓击败,而且西路围攻江陵的军队又爆发瘟疫,朱然固守城池,迟迟无法攻克,孙权趁机遣使纳贡求和,曹丕下令撤军,第一次南征结束。

黄初五年,曹丕再度率军南下进攻东吴,但是不幸遭遇大雨,江水暴涨,曹丕不得不再次撤军。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南下广陵,临江观兵,陈兵十余万,计划南征东吴,不想当年天气寒冷,长江结冰,战船无法入江,撤军返回。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初,就面临了孙权的进攻,曹丕刚刚去世,孙权派兵进攻江夏,在太守文聘的坚守之下,吴军不克而还,不久诸葛瑾、张霸等东吴将领又率军进攻襄阳,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击败吴军。

太和元年底,新城太守孟达与诸葛亮密谋,计划反叛曹魏,投靠蜀汉,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平定,司马懿率军星夜兼程,在孟达没有防备下,攻破新城,斩首孟达。

魏明帝曹叡时期,对东吴的唯一一次积极进攻,是发生在太和二年的石亭之战,但这却是一次东吴的诱敌之计,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效仿黄盖旧事,假意向曹休投降,曹休中计,率领步骑十万赶往皖县接应周鲂,曹叡命令贾逵率军由西阳攻东关,司马懿率军攻江陵。

但在尚书蒋济的劝说下,改变战略,令司马懿停止进攻江陵,贾逵率军与曹休合兵,曹休在石亭被陆逊等人率领的吴军包围,魏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夹石时,后路被切断,幸亏贾逵及时赶到,曹休才得以逃脱,此战后不久曹休就郁郁而终。

同年,诸葛亮发起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曹魏,倒向蜀汉,曹真、张郃率军五万抵抗诸葛亮,曹叡亲自赶往长安督战,此战最终因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诸葛亮不得不草草收兵。

十二月,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汉军包围陈仓,幸赖陈仓守将郝昭守城有方,汉军久攻不克,诸葛亮不得不撤军,此后六年间,诸葛亮又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均被曹真和司马懿抵抗在祁山以南,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

当然诸葛亮五次找上门要揍曹叡,曹叡肯定也是还过手的,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陈式率军攻取武都、阴平两郡,是诸葛亮北伐取得的最大成绩,次年,曹叡巡视上庸郡,决定对蜀汉展开报复,派曹真、司马懿等分兵三路进攻汉中,结果由于连降大雨,魏军被迫撤退。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同一年,东吴孙权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决定亲征东吴,距离合肥还有数百里,吴军在合肥就被守将张颖击退了,曹叡班师返回。

从曹丕和曹叡在位时期,曹魏的对外军事态势上,一个是全面进攻阶段,另一个却是全面防守时期,可能有些人要说此一时彼一时,曹叡继位后,诸葛亮全面掌控蜀汉,稳定内部,开始进行北伐了,所以曹叡的压力要比曹丕要大。

但是曹叡时期,虽然面对蜀汉的多次北伐,但是因为祁山和秦岭的险隘,双方的兵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曹魏一方常年的兵力投入大致在五万左右,根本就无法让曹魏伤筋动骨。

而且蜀汉在进行国力积累,同样地从曹操末期到曹叡继位初期,曹魏内部相对都是比较安定的,得益于地利,曹魏的力量积累要远强于蜀汉和东吴。

在诸葛亮进行五次北伐的时候,也仅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曹魏是同时面对两国的进攻,其余的五六年间,因为东吴内部叛乱不断,无力与曹魏角力,基本上都是曹魏全力在应对蜀汉,相比于仅有一州之地的蜀汉,曹叡却只能被动防守,相比于曹丕有一统之志,曹叡恐怕就只剩下三分之念了,能力有怎么比得上曹丕呢!

在文治方面,两人各有优势,但是帝位传承上,曹叡就智商不在线了

曹丕从继魏王之位开始,就开始对东汉时期延续下来的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这样在东汉时期,时常干政的宦官,并严禁宦官干政、为官,同时采取陈群主张的九品中正制,改善了从曹操时期,就非常紧张的曹氏与士族的关系,但曹魏的官吏选拔完全被士族控制。

曹丕称帝之后,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书省,将原来尚书的权力,逐渐向中书省转移,明令后宫不得干预朝政,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同时削夺藩王的权力,采取严苛的宗室监控制度,使藩王无法威胁皇帝。

在与民休息方面,曹丕延续曹操实行的屯田制,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众,恢复生产,解除禁令,降低关税,禁止私斗,提倡节俭,禁止厚葬,使北方地区很快恢复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期,重视律法,设置律博士,改革汉律,制定新律,与陈群等人制定《魏律》十八篇,对死刑条款进行删减,减少鞭挞刑罚,以免出现屈打成招的事情,而且曹叡非常善于纳谏,很多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奏章他都一一审阅,但后期大兴土木、网罗美女,非常影响其历史地位。

但是帝位更替方面,曹叡与曹丕的选择差距是比较大的,其实因为曹叡的母亲甄宓的原因,曹丕一直是不愿意立曹叡为太子的,认为曹叡心里有怨恨,想立曹礼为太子。

但是因为曹叡多与品行正直的人交往,与重臣卫臻私交很好,都称赞他有德行,于是在黄处三年,确立了曹叡储君的地位。

其实曹丕在选择储君的时候,有立贤立长的意思,因为曹丕非常清楚,从东汉开始,士族把持权力的格局已经难以避免,唯有年长的君主才能保持曹氏的政权稳定。

而到曹叡的时候,面临与曹丕同样选择时,却选了一个八岁的孩子,而且曹芳各方面的资质着实是太差劲了,陈寿在《三国志》中直接评价曹叡,找养子还不找个年纪大的,有能力的,眼光实在是差劲。

而且在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曹丕的选择,也是非常稳妥的,两个曹氏大臣,再加两个士族大臣,而且两个曹氏大臣也都是经过战火考验的,相比之下,曹叡完全是智商不在线了,一个没有经过风雨的曹爽,再加一个老狐狸司马懿,这完全就是给司马家送江山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叡的能力与曹丕比怎么样?)